【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在沪开幕
  作者:记者 钟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30 | 点击数:3336
 

  原标题: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机器人当导览……这个中华创世神话大展很有趣

  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12月2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让神话插上科技与艺术的翅膀,在网络空间翱翔;AR、VR、3D打印、多媒体影像等新技术也能用来弘扬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智能机器人做美术馆导览员

  打开AR游戏,可以动手帮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利用3D打印设备,可以将后羿射日的雄姿变得立体可感。走在展厅里,如果想问“创世神话是什么?”智能导览机器人“小小明”会用它萌萌的声音对你讲解,“创世神话包括女娲补天、伏羲创八卦、共工怒触不周山、逐鹿之战、大禹治水等各种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这样的奇妙体验并不是“神话”,借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创世神话正在美术馆里变成现实。

3D打印

  在此次展览中,每一件作品在形式上都有独特个性,凝聚着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结合的不同探索。比如多媒体互动装置《山海经异兽志》,艺术家结合《山海经》书中文献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绘制了异兽形象,还根据文字描述录制“还原”了异兽怪诞离奇的叫声。想知道异兽穷奇“音如獆狗”是怎样的感觉,只要点开屏幕上的按键,就可以听到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声音。而为了让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艺术中有所体现,主办方最后选择了机器人“小小明”以导览员的形式出现。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介绍,“小小明”将在展厅里为观众导览至此次展览闭幕,为了让它熟练“业务”,工作人员花了一个多星期教它学习相关知识,“在创世神话方面,它比我懂得还多。”朱刚笑着说。

夸父逐日

  宝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也携多媒体3D舞台剧《创世神话漫游记》与《现代京剧与远古的对话——史依弘京剧音乐课本剧系列之精卫填海》共同参加“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3D舞台剧《创世神话漫游记》将以中华创世神话为背景,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光影的视觉特效,同时配合多元化的舞台表现,让广大观众感知神话的神秘神奇和变幻莫测。京剧表演家史依弘则结合多年京剧普及教育的实践经验,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契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为孩子们度身定制出一套京剧教材,传播传统文化魅力。

3D舞台剧《创世神话漫游记》

  科学艺术结合成为趋势

  如今的互联网艺术,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周边设备在网络及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艺术创作与展示、传播与接受、欣赏与互动等活动,这是一种与传统艺术范畴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或门类。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朱刚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中华创世神话”无疑是创作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形式。“科学和艺术结合正成为一种趋势,这也对美术馆的布展带来挑战。”

  混沌之「光」《芒》余家璐 杨溢

  此次亮相的很多都不是一个创作者创作的,“有人问我这个展览里到底有多少艺术家参与,我也说不清,幕后人员太多了,很多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实现需要一个团队去紧密合作。”比如《山海经异兽志》的背后就有研究人员、录音、技术人员等,他们都是幕后的无名英雄。许多作品拿进美术馆后,需要再重新编程,在布展中也要不断地进行调试,为了能有良好的效果呈现,展览中灯光部分就调试了一个星期。

  “做这样的展览特别累,艺术家追求完美,对我们的要求也高。”在策展传播过程中,朱刚深深感受到创世神话的精神已经融入到周围血液中,没有一个委约艺术家提出报酬,工作人员为布展连夜赶工,展览有一半的内容为互动项目,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的体验,美术馆十几位志愿者全体出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源于创世神话。“神话离我们并不遥远,希望能把最好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家,也让观众可以体验现代科技和艺术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

  展览至2018年1月14日结束。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2017-12-30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中国戏剧:传承有序 多元并茂
下一条: ·江苏率先对传统村落立法保护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5期目录·[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梦雅]“绣”的能动性·[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隋丽]情感叙事与故事的内在性艺术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强妍]非遗视角下山西兴县道情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潘超青]“猴马”形象组合的民俗渊源与艺术转换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