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传统民间文化不应再有“百鸟朝凤”式的悲哀
  作者:李鸿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5 | 点击数:2983
 

      一则题为“让人记着唢呐,倒贴钱也要做”的新闻近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演奏传统民间吹打乐的安徽灵璧周家吹打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七代,历经沧桑。但当前“经典曲目失传、传承人日渐稀少、唢呐技艺在民间不受重视”等问题却困扰着这个历史悠久的演奏团体。而周家班的第五代班主周本明为了将周家班唢呐传承推广出去,关了自己的公司、卖了房子,令人唏嘘。

      读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想起了电影《百鸟朝凤》 ,该电影讲述的是民间唢呐艺人焦三爷继承衣钵、传承接班人的故事,而周本明的故事可以说是电影《百鸟朝凤》的现实翻版。记得《百鸟朝凤》上映的时候,还发生了一场出品人的“下跪”求排片事件。

      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里,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传统民间文化应该何去何从?传统民间文化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精神风貌,凝结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但当前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经典技艺减弱、传承人日渐稀少、民间文化创新力不足等等。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民间文化的传承者没有相应的经济收益作为支撑。良好的经济收益,是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人日常生活的保障,是激发他们自身创新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动力。

      因此,要破解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的难题,就必须对解决经济收益这一问题加以重视。而传统民间文化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承与推广必须有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引导传统民间文化这艘大船在充满暗礁与风雨的大海中稳步航行。

      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设置专项基金,助力传统民间文化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多多开辟“民间文化广场” ,让传统民间文化有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接触传统民间文化、感受其魅力的机会。另外,也需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加入到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来,为传统民间文化艺人提供相应的经济收益,增加他们的收入。

      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物质扶持并不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湖北恩施在2003年就为多位民间艺术大师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津贴;重庆酉阳则每年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作为土家族开展摆手舞表演的经费;浙江省则成立了浙江省企业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旨在引导企业投身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打造民间文化的商业价值,激活民间文化的创造创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兴、文化强中传统民间文化必不可少。新时代更应该坚持百花齐放,更应该将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也更应该让传统民间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期待传统民间文化在新时代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12-25 第二版:时评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宋建晓]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
下一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
   相关链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