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
——序章:对象与方法
  作者:井口淳子   译者:林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6 | 点击数:6843
 

   一、中国农村的口传文化

 
  提起说唱,在日本可能有很多人会联想起孤傲的老人用古语演唱的古典表演艺术中的“語り物”[katarimono](译注、日文罗马字母注音)。①在日本,近代以前诸多的表演艺术急剧地失去了它们的存在基础,业已消亡了的说唱曲种也不少。②但是,中国的曲艺或说唱是一个各省都有几十个种类流传,拥有数千的艺人,有众多的曲艺作家在创作新曲目或改编旧曲目的充满活力的体裁。为什么中国的说唱(与日本不同)能如此繁荣?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正是中国农村厚实的文盲阶层③造成了说唱曲艺的繁荣”是最适当的答案。这是一种自解放(1949)后至今,中国农村所保存的没有因政治和教育而简单地发生变化的文化之一。但是,另一方面曲艺本身具有敏感地反映新时代和社会的性质。从事曲艺的艺人或作家经常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古典曲目在每一个朝代都分别得到很大的改编,现在还创作了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曲目。“计划生育”“鼓励晚婚”和“水浒传”“三国演义”同时演出,这就是中国的曲艺。如上所述,将中文的“曲艺、说唱”译成日语中的“語り物”,二者的内涵相差极大。尽管如此,由于除“語り物”以外再没有其他适当的词语,所以本书还是以这一词语作为中心来展开论述。
 
  据统计中国全国现有341种曲艺。④尽管341这个数字会有所变化,然而曲种之多,以及相关人员群体的厚实确是事实。笔者在这341种之中选择了乐亭大鼓,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事实上关于中国的说唱、曲艺,笔者当时(1988年)并不具有足够的信息以供做出非乐亭大鼓不可的判断。当然,在选择乐亭大鼓以后出现了几个必然的理由,然而在研究刚开始时,任何一个曲种都无不可。惟一不可改变的一点只是必须是“农村的曲种”。
 
  是农村曲种还是城市曲种,是决定曲种本身性格的一大原因,研究方法也因这一分歧点而大不相同。比如说笔者选定了城市的说唱——京韵大鼓⑤作为研究对象,关心的首先可能就是其表现力丰富的曲调及精湛的表演技法。而且如果是具有固定唱词的京韵大鼓,也就必定不可能产生构成本书之主要部分的对“文字与口传”问题的考察。农村曲种既是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研究的方向。
 
  中国农村,是占中国大部分领土的一个广大的地域。但是在一部分历史学及文学研究主流的对象中,“中国”几乎都不包括“农村”在内。农村中没有文化,因而没有值得记载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不成其为学问的对象。由于这种思想方式的往复循环,直至本世纪,农村都被排除在学问的对象之外。无论古今中外,这种倾向延续至今。但是在中国的文学、电影、曲艺等艺术领域中,有许多孕育于农村,一直受农民热情支持的东西。口传历史故事、武侠、公案故事等所描写的劝善惩恶的世界目前依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欣赏的东西,在学术领域中几乎不被正眼相看,这种时代仍然持续着。
 
  在作调查的农村,常常听到人们自我解嘲地说:“我没有文化……”在这种场合中,他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识字能力,不识字就意味着没有文化。此时所说的文化是指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诚然,在识字机会与必要性都很小的农村,很难产生文字文化(当然,享有由城市传播来的文字文化的知识阶层为数虽少但是存在)。与此相反,无需借助文字的口传文艺、表演艺术、音乐等“口传文化(oraltradition)”则大量流传。
 
  农村的口传文化并不是与文字文化相对立、相抗衡的东西,而常常是文字文化的胚胎。尤其是口传文艺和文字文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胚胎,这在小说研究等领域中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章回小说产生于宋代瓦舍里的“说话”,这在文学史上已成定论。⑥但是文学研究中,说唱等口传文化(称为通俗文学),只是被当做理解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来看待,而不是就其本身来加以研究。
 
  承认农村口传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并以其作为对象的研究领域产生不久。据直江广治的说法,为寻求农村的文化而进行的正式调查,始于民国初年(1919)文学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所组织的全国民歌收集(1922-1925),这是最初期的有组织的农村调查。北京大学的这一民歌收集活动被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诞生的母胎。继歌谣研究会之后,“风俗调查会”、“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相继成立,展开了以民歌为中心的对方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农村民俗文化的实地调查。⑦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这一中国民俗学的萌芽,在长期的“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期间被迫中断,直至解放后才得以重新开展〔直江:1967:241-298〕。在音乐方面须特别提到的是40年代延安鲁迅艺术文学学院“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所作的民歌收集调查,此举堪称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调查的先驱。但是解放后,中国民俗学的处境不佳。政治对该领域的干预,在口传文艺方面表现为对原始资料的修改和整理改编等形式,到了“文革”期间(1966-1976)研究本身完全中断。因而,尽管对农村文化的学术研究自开始以来已有相当年月,但实际上可以说并无相应的研究积累。
 
  那么,农村的口传文化具体包含什么样的体裁呢?在此,以作为本书展开之舞台的乐亭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农村的口传文化包含了通过口头传播、口头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体裁。乐亭地区可见到的口传文化体裁归纳起来如【图1】。此图中所列举的一部分体裁属于音乐、表演艺术。但是以这些体裁为对象的研究,不是始于音乐学或艺术学,而是始于文学史、文学研究,乃至民俗学、口传文艺研究之中。在这些场合中,“民间文学”便是赋予这些口传文化的称呼。“民间”即民众之意,即将口传文化中的语言文本部分提取出来称之为“民众的文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安德森]文明及其内涵
下一条: ·[佐野贤治]以“乡土”为方法——“幸福”的科学·民俗学
   相关链接
·[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为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编纂“数字大典”
·云南已抢救少数民族口传文化遗产3万余册卷·[王宪昭]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摘要)·[叶舒宪]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
·[王宪昭]正确对待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邓启耀]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