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田兆元]流动的虬龙——琉球探索记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4 | 点击数:6039
 

  同样处在中国东海,太平洋西岸,并且离中国更近,琉球国与中国的官方接触要比日本国晚很多。日本的历史在中国典籍里面的记载很早,《后汉书》里面就有了很长篇幅的关于倭国的描述。我在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访问时,看到他们收藏的宋本《后汉书》,被列为日本的国宝,因为这本书是日本历史的最早的源头。书中说,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国就前来朝贡。书中还记载了倭国的一位名叫卑弥呼的女王,十分了得,统一了各部,演绎海岛传奇。对于《倭国传》的研究,关于卑弥呼的研究,是日本历史民俗研究的重要话题,我看到一本很厚的书,把《后汉书-倭国传》一段一段列出来,先是翻译,然后详细考证,功夫下得实在是很大。可那时关于琉球的消息不多。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那时的琉球不够发达。

一、命名:琉球的历史渊源

  过了几百年,中国史书《隋书》记载了较为详细的一段关于琉球国的历史。古代琉球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只是在与中华等周边文明的深度接触中才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据说,在隋朝隋炀帝的时候,派了羽骑尉朱宽去琉球观风问俗。这朱宽等放眼东望,见波涛间的琉球群岛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这件事是清朝初年的琉球人写的《中山世鉴》中说的,但是我们查看《隋书》,其中有朱宽到琉球问俗的故事,但是没有见到他命名该群岛为“流虬”的记载。从《隋书》到《中山世鉴》,时间相差千年,这个关于“流虬”的故事大概是一个神话,就像《中山世鉴》将琉球人说成是天孙氏后人一样,充满了想象成分。流虬这个比喻形成的命名,却是意味深长的。虬龙是中国的神话。琉球群岛蜿蜒漂浮在太平洋的西岸边,从东北到西南,绵延千里,真的就像一条龙。书中的流虬故事,体现出琉球对于龙文化的一种认同。

  隋朝的皇帝和官兵对于琉球人的交流并不顺利,据说他们希望琉球人臣服,那时语言交流也有问题,在遭拒后便发兵琉球,打杀过后,俘虏了一群人便扬长而去了,实在说,隋王朝对于琉球的经营真是粗暴简单,乏善可陈。但是他们对于琉球有很大的贡献,这就是琉球发现,因为隋朝的问俗,琉球被汉语言的国家史书记载,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也出现在世界的历史舞台,这就是隋朝皇帝和官员的一项最伟大的文化贡献。

  可是,我们在唐人书写的《隋书》中,发现琉球并没有写作“流虬”,而是“流求”。可见琉球只是一个方言的音译,没有那么多的微言大义。自隋朝以后,唐宋都与琉球较少往来。到了元朝,琉球改名“琉求”,有视其为宝之意,元帝国对于周边的开拓,尤其是海洋开拓,要比那些农业社会出生的君主有更开阔的胸襟。将一块蕞尔小岛视为珍宝,这是元帝国的贡献。明朝朱元璋更是改“琉求”为“琉球”,进一步将这群海岛视为珍珠宝贝,名称就这样定下来了。这个朱元璋虽然是放牛娃出生,或许是放牛娃与元帝国的游牧文化有些联系,他的民族观念,领土观念更加开放。整个中华帝国几千年,明朝的海洋经营是最为壮观的。这其中我们能够领会流求变成琉球的真正含义,帝国开始将海洋国土视为珍宝。后来闻一多先生写作《七子之歌》,是这样说的:“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可见,元明以来对于琉球的认知,将其看做是无价的宝藏的,渐为共识。琉球的地名是中华的解读,前者是虬龙,后者是珍珠。而流动的虬龙,却是中华文化的隐喻。

  明王朝开始册封琉球王,赐姓尚氏,从此琉球尚氏十八王均接受明清王朝册封,五百余年。明太祖朱元璋还派遣福建三十六姓民众到琉球去教授造船技术及其他农耕技术等。琉球王国使用明清王朝年号,使用汉字文典,成为中华帝国的朝贡国,而中华帝国则为宗主国。这段历史到1879年,因日本强制进行琉球处分而告一段落,中华的属国琉球国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此前此后的一段时间的那些故事,都是伤心之事,这里不提了。

  我在编辑华东民俗文献的时候,阅读了一批明清册封使臣的《使琉球录》,这些册封使记录下来出使琉球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让我对于这个当下美国驻军,美国又交给日本管理的琉球群岛充满了好奇,一直想去一探究竟。我想知道那里五百年的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播,现在还有怎样的痕迹。尚氏琉球王国五百年,中华文化的烙印应该是十分深刻的。但琉球处分一百多年了,日本文化覆盖是肯定的。那么苦心经营了五百年的中华文化现在怎么样了?这种关心不是为了张扬民族主义的情绪,而是试图就此探讨一些文化演变的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关于东海海岛的民间信仰谱系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获得使得琉球调查得以实现,而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合作更促进了调查的快速成行。

二、杂糅:琉球的文化构成

  2014年9月23日。江浙沿海台风大作,上海地区风雨交加,都说台风会导致机场关闭。神奇的是,浦东机场倒是很平静。这一天,我将出发到琉球进行考察。当飞机进入东海的上空,早已不见了风雨波涛,只看到湛蓝的东海。飞机将降落到那霸机场时,情绪很复杂:这就是当年册封使,朝贡船往来不绝的琉球王国的土地吗?我心中期待着看到那霸港能有册封使的足迹,期待着会有朝贡船的展览。想象着那种汉语言文字的优雅描述,那种日本绘影的浓墨重彩的灿烂,会不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飞机滑行着,猛然看到海上自卫队的飞机棚,一排排停放的似乎是美军的攻击直升机,让人感到,此冲绳不是那琉球了。冲绳真是闷热,超过了我的想象。一出机场出口,一股热气就扑面而来。一位朋友告诉我,七、八月间千万不要来冲绳搞调查,白天街上很少人的,大家不会出来,也没有人会愿意跟你聊什么文化问题,人们神情都比较忧郁。这不就是列维-施特劳斯说的“忧郁的热带”?这时的冲绳,无论是一条虬龙,还是一串珍珠,一下子难以找到踪影了。松尾恒一教授和一位翻译同学接待了我,我们一起乘车往宾馆赶过去。路上看到那些车辆,还有那些水泥钢筋的建筑,城市轻轨,觉得和上海很像,除了没有那么高大,这火柴盒一样的东西,虽然熟悉,但心生感慨,现代建筑的世界,不仅搞得中国大陆千城一面,冲绳竟然也不能幸免啊!那流动的虬龙,那闪光的珍珠,你在哪里?

  松尾教授领我去晚餐,从大街上转到一个菜市场,看到很多的罐头,松尾教授提醒,这与美军在此驻扎存在密切的关系。那里有一个古旧的街区,我看到那里卖的泡葱头时,突然产生了熟悉感觉。据说这是日本本岛上少见的,但是琉球到处都有卖,而中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这个泡葱头,那酸酸脆脆的感觉,特别难忘,似乎发现了琉球的中国气味。一会呈现的门前的石狮子,或者大门两边门户上的石狮子,屋上的石狮子,则更加熟悉了。但是这两个狮子一公一母的制作程式规则与中国不同,中国的是公的玩球,母的摆弄小狮子。而琉球的这对狮子,公的张开大嘴,作吼叫状,母的则咬着牙,呲牙咧嘴的。关于这个狮子问题,有人写过论文。琉球之中国风影,逐渐呈现出来。而在我们在一个卖海老的小吃摊前坐下的时候,猛然发现,那个招牌的标志竟然是龙舟!一艘艘排列着,做竞赛状。虬龙,还真在流动?

  松尾教授说,龙舟是冲绳的文化符号,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与中国的龙舟赛在河流举行不同,琉球的龙舟赛是在大海举行的。中国一般是五月五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日本不仅仅在端午节举行,九月间就有多场龙舟赛举行。松尾恒一教授笑着说,韩国可以申报端午祭,琉球的赛龙舟为什么不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呢?我一怔,望着那销售柜台上方的那组龙舟图案,心理产生了复杂的感受,未知可否。在中国是有赛龙舟的,但是没有见到哪里平常绘有龙舟图案的,且端午节后,连个龙舟的影子也没有。龙舟走向了世界,这是令人开心的。但是,在龙舟的故乡,似乎还不如这个海上的岛国热情高。他们如果将龙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是要感谢呢,还是要谴责攻击呢?当然我们已经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龙舟赛,但是只是在河流中举行,只是在端午节举行,不是龙舟赛的全部内容。显然,龙舟在琉球发展了。日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获得十分执着。在奈良,在京都,到处都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招牌,而很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中国的影子,如东大寺,清水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

  复旦的一位教授很忧心地和我讨论说,对于日本和韩国将中国的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化,这是一个文化的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破碎化问题,是不是中国文化变得不完整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原来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改变了,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修改中国的文化,因为这已经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我想,这可能还是中国自身能否把握自己的文化的问题。自己能否还可以以中国文化的老家自居,担当得起这份责任,否则也真是怪不得人家。中国文化变为世界文化遗产要比中国文化衰败遗忘好多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磊]泉州田野调查日记:村民为什么要修祠堂、拜神灵
下一条: ·[张青仁] 公共祭祀与家庭祭祀
   相关链接
·[修斌 崔金铭]琉球首里城龙柱朝向问题述论·[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冲绳世界遗产遭遇火灾,教科文组织表达关切·[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
·[刘晓峰]琉球端午节俗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