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莱西木偶: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作者:听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4 | 点击数:1889
 

 

青岛首届木偶艺术文化节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全身心的投入和脚踏实地的践行,多年以来,山东省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和他的团队自觉传承、自信践行,逐步走出一条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星光大道”。

      莱西位于山东半岛腹地,是莱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978年,莱西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大木偶,在国内外考古界和木偶界引起轰动,莱西也因此被业界认为是木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莱西木偶的身影渐行渐远,以至于几乎被遗忘,直到2006年文化普查,莱西木偶才被重新发现,并逐步走向复兴。

      2012年,在莱西市政府的支持下,莱西木偶艺术实现了由民间小戏班向专业艺术团的变身,姜玉涛注册成立了青岛大汉偶歌木偶艺术团,开始了莱西木偶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历程。

      生存中谋发展

      姜玉涛原本是莱西小有名气的电脑经销商,接手木偶项目之后,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研究莱西木偶的特点,了解观众对木偶艺术的感受和期望,并率团拜访上海、江苏扬州、山东泰安等业界同行,参观学习并积累经验。

      按照姜玉涛的经商经验,增加演职人员数量、扩大剧团规模是快速发展木偶事业的关键。“一开始就招聘了15名演员,一年下来不仅没有收入,40多万元的费用还打了水漂,人员几乎走光……”谈到当年初创时的感受,姜玉涛非常凝重,但创业初期的挫折似乎对木偶艺术的后期发展提供了经验,之后的几年,莱西木偶的发展步伐相对稳健。

      生存谋发展,内功创口碑,艺术团研究调整了发展策略,他们不再急于扩大规模和对外演出,苦练基本功、编创新剧目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之后他们经常主动举办木偶剧进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公益演出活动,演员的技艺水平逐步提高,剧团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小型的商业演出也随之而来,年轻的莱西木偶剧团最终得以生存下来。

      不等不靠 探索前行

      同全国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莱西木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壮大。

      “思路决定出路”是姜玉涛的人生哲学,他认为,莱西木偶项目是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莱西又是木偶艺术重要发源地,是木偶艺术之乡,发展木偶艺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木偶艺术不能仅限于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发展。

      根据市场特点,他们调整了演出剧目,在保留传统幕后剧的基础上,创新编排了人偶同台木偶剧,演出过程中两种形式有机交融、相得益彰,很受观众喜爱。受众方面,他们瞄准少年儿童群体,开发了大量的童话剧、动漫剧。在木偶造型和制作上,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利用纸浆翻模、模具发泡等技术制作的木偶既轻盈灵活、又可安装比较复杂的操纵机关,赋予了木偶更多的灵性,增加了舞台的艺术感和神秘感,引起许多少年儿童的追捧。

      自主自发、主动践行是莱西木偶艺术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他们将先进的营销传播理念用于非遗传承和发展,不计得失、不辞辛苦,积极参加政府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严格自律、一丝不苟,因为好的口碑才是最好的传播。近年来,莱西木偶经常被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和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家邀请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均受到好评。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今年10月,莱西木偶联合社会力量在青岛乐客城成功举办了2017青岛首届木偶艺术文化节,展出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大木偶,以及古今中外木偶作品近百件,演出32场次,活动受众超过50多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开创了非遗文化现代传播的新模式。

      着眼未来 砥砺奋进

      “做有思想、有理想的传承人”,谈到莱西木偶的未来发展,姜玉涛充满信心,他说,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是基础,发展是出路,非遗项目要用心去做,不能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只有砥砺奋进、脚踏实地才能发扬光大,无愧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好时代。

      “作为木偶艺术重要发源地,我们不能没有木偶博物馆。”姜玉涛说,集木偶剧演出、衍生品开发和木偶动漫影视传播为一体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之路是莱西木偶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仅要筹建木偶艺术博物馆,还准备筹建木偶艺术剧场、木偶DIY梦工厂和木偶动漫影视基地,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充分融入到现代生活,融入到休闲旅游、益智教育、文化创意、动漫影视等领域,实现木偶事业的产业化运营。

      姜玉涛说,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不仅任重道远,而且必须顺应新时代、新观念要求,植入并善于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坚持职业操守、坚守匠心精神,将更多数量、更高水平的木偶艺术精品和文化食粮奉献给社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1-04 第4版:创富基石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成都评出首批非遗特色小镇 10个古镇入选
下一条: ·山东财政安排2000余万元支持非遗保护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