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作者:武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30 | 点击数:2798
 

 图为发布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武勇)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研究院、澳门城市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广东省文化厅相关代表参加会议。

  广东省文化厅陈杭副厅长表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广东省是非遗保护的大省,现居于全国前五名之列。越剧、古琴、剪纸和皮影戏四项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另有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14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608项,广东还有有84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六百多省级非遗传承人。目前,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研究中心,以宋俊华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开发编纂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两个标志性成果展现,为我们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既有非遗档案的保存和传播,又有非遗保护动态的评估和分析两者结合的数据库,是我们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很需要借鉴和运用的一个学生平台。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自创建93年以来,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既有深厚的积累,又有传承创新;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钟敬文在中山大学创立了民俗学学科;50年代王季思、董每戡创立了传统戏曲学科;历经数代人的薪火相传,传统民俗戏曲研究已经成为中山大学两个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近年来所开展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的编辑就是对上述两个学术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本次数据库和蓝皮书的发布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当人类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上线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迎合这个技术变革浪潮的产物,数据库的上线是我们研究者、使用者和分享者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受益。

  据悉,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团队收集的珍藏史料文献,田野调查的图片、笔记与音像,传承人资料以及皮影戏相关的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前,数据库共包含非遗项目、史料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影卷、影偶、田野调查图片、田野调查音频、田野调查视频、田野调查笔记、传承人信息等11类资源。数据库按资源类型进行栏目划分,包含史料文献、影卷、影偶、传承人、田野调查资料、代表作名录、研究成果七大栏目。

  “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黄仕忠教授团队编纂的《子弟书全集》,以及来自其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和互联网资讯等。一期工程利用技术手段对子弟书基础曲目、相关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子弟书专题数据库,为子弟书研究提供先进的辅助手段。目前,“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共包含基础书目、研究成果、研究学者、学界资讯四大子库。其中,基础书目栏目按照《子弟书全集》的目录,共计收录519篇曲目;研究成果栏目,共计170条图书及文章资源;学界资讯栏目,采集整合互联网子弟书相关的新闻与资讯。研究学者栏目收录了海内外以子弟书为研究对象或相关领域的学者信息及个人成果,一期工程收录5人,二期工程将继续扩大收录范围。

  据主办方介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将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分期推进”的模式,继续深入开展“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两个大型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利用数据采集、文献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服务技术,对多来源、多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先进的学术研究辅助,实现系列学术成果快速转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10月30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下一条: ·成都评出首批非遗特色小镇 10个古镇入选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