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7年会专区

[舒燕]语境化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仅摘要)
  作者:舒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1 | 点击数:3888
 

 

 
语境化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仅摘要)
舒燕
(北京语言大学)
 要:近年来,学界对“语境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与运用受到跨文化传播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影响。霍尔(Edward T•Hall)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将语境化理解为对纷繁多样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读的动态过程。与霍尔的宏观表述不同,以约翰•甘伯兹(John J.Gumperz)为代表的互动社会语言学家从微观层面,对人际交流中的会话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语境化线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概念,认为话语分析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会话人对会话的内容和风格有一种固定的预设,这种预设会影响人们对会话的理解,语境化线索的价值即“体现于交谈者心照不宣的理解之中 。”与甘伯兹的理论异曲同工,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的表演理论则十分关注人类口头艺术中的“话语”问题。鲍曼所用的“话语”一词,“指的是交流性的实践(communicative practice)”。其关注的核心“是作为话语实践的言说(speaking),而不是作为形式系统的语言。”上述理论对于理解民间传说的特质,以及将“语境化”作为一种策略运用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与民间故事不同,民间传说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传说的内容与形式和地方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各地蕴藏着数量丰富的传说,了解地方传说,是认识民间社会和百姓思想的重要途径。
原生态环境下的传说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是一种自带语境的讲述活动。当这些传说被记录下来变成文字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成为“去语境化”的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目的语传说文本的理解,往往受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层含义。为此,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需要将“语境化”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导学习者将文本“还原”到特定语境中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层交流。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汉武帝信仰调查
下一条: ·[宋凯丽 刘会靖 杨帆]琉璃庙镇敛巧饭述论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
·[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金媛]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刘程杰]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形象及其道教元素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陈泳超]作为文体和话语的民间传说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张金金]“无份”与“有份”
·[杨晓红]附会与挟君自重:民间传说中的帝王形象存在·[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