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强强联手培养青年非遗创意人才
  作者:周阿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9 | 点击数:2246
 

学员作品——周璐《梦蝶》

      在江苏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惠山泥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面向江苏全省招收五年以上惠山泥人艺术创作传承从业人员及设计人员、专业教师共20名,学员们经过三个半月的集中培训,对传统技艺与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传统题材赋予时代意义

      在结业汇报展中,学员张晓梅的《守望家园》系列作品取自于惠山泥人传统题材“团阿福”,不仅丰富了“团阿福”的内涵,而且拓展了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张晓梅在做教学资源课时接触了古建,于是有了将古建筑与惠山泥人相联系的想法——让阿福走进古建筑的殿堂,将古建筑的雕梁画栋、梁坊彩画等作为阿福的装饰元素,为阿福披上五彩的衣裳。

      学员丁勇伟的《一带一路》作品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把传统阿福形象转换为当今儿童航天员的形象,造型和色彩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丁勇伟感悟:“惠山泥人朴素祝福的语意当时被人们热捧,但眼下科技生活不断创新,此类产品失去了当今市场价值,而现代人的职责就是将这些文化遗产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以此将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为惠山泥人提供更多的题材展现及市场出路”。

      学员周璐有相当丰富的惠山泥人创作经验,她的作品《似水流年》在传统惠山泥人艺术与现代居室的灯饰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作品人物以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原型,采用浮雕和圆形灯相结合的设计,让泥人不再是单调的观赏品,还具备了实用性。

      “大师+导师”强强携手

      为保护无锡惠山泥人传统制作工艺,推动青年从业者创意设计能力提升,增强传承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授及专家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及无锡市泥人研究所的代表性传承人组成核心授课团队,让传统工艺保护主体机构与高校间创立一种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大师+导师”的双师制度,将以往以单一的泥人制作手工艺经验传授,转变为“手工艺+创意设计理念”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员对传统技艺训练的同时,从理论到实践着重围绕惠山泥人“再设计”进行创意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大师+导师”强强携手,形成合力,因材施教。

      多元拓展成果丰硕

      项目培训分成两个阶段,首先进行惠山泥人技艺和艺术素养的课程教学,开设惠山泥人塑造和彩绘技法、惠山泥人艺术历史沿革、民间美术、基础设计等课程,第二阶段着力于惠山泥人艺术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结合学员的专长和从业方向进行惠山泥人创意设计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全程指导,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穿插了提升学员创意设计综合能力的相关课程,开设传统艺术与设计创新、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创新设计与系统方法等课程。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提高了学员对惠山泥人艺术形式的多元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提升了学员的艺术素养,拓宽了艺术视野,全面掌握创新设计系统方法,提高了学员艺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艺术管理水平及拓展艺术市场的能力,使惠山泥人艺术青年从业人员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0-17 第8版:吴楚风韵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就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言
下一条: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筹备工作启动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