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孙非寒]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
  作者:孙非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6 | 点击数:3246
 

      摘 要:五大宫调作为海州古城的“民俗文物”“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而且于 2006年5月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抑或自身所处的区域文化,从强势文化、主流文化、传统文化融合为后现代主义的弱势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海州五大宫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孙非寒(1986-),男,江苏东海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民俗与文化产业。


      海州五大宫调,属于江苏明清民间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首批加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民间文化瑰宝,连云港市文化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如采集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确立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五个市级传承单位,还成立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据江苏文化厅2008年8月28日消息,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者历经三年多的努力,经过采风、录音、记谱、整理和编撰,使《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一书面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政府部门及各行工作者可谓不遗余力。但是针对目前的保护状况,笔者对其研究后,也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海州五大宫调介绍

      据笔者调查,海州五大宫调,简称海州五大调,是明清两代以来流传于海州、新浦及周边广大区域的以[软平][叠落] [鹂调] [南调] [波扬]五种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起来演唱的艺术样式。
据张传藻在《淮盐文化与海州五大宫调》一文中介绍:“海州五大宫调是源于明代扬州、淮安的清曲,其渊源还可以追溯到北宋,但盛行是在清代乾隆之后”;并指出五大宫调的发展“与淮盐的经济发展(从生产到运输 )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州五大宫调是淮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其发展和地理因素及区域文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朱秋华先生在《大曲小曲及其他——海州五大宫调考》一文中,把海州五大宫调按其结构分类,“分为单曲和套曲两个系统。海州五大宫调中的各首大曲,均为单只系统。用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宫调的曲牌 (或片段)组成曲牌连缀体为套曲系统。在套曲中,除开头和结尾的曲牌外,中间部分的所有曲牌都称为‘穿心’,‘穿心’所用曲牌除大曲外,更多的是现传的近百首小曲。海州五大宫调中的套曲系统便是大曲与小曲的完美结合,典雅与通俗的和谐统一”[1]。

      海州五大宫调随时间的推移,也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如自娱自乐性,南北交融性,雅俗和谐性等等,这些特色与连云港的文化空间紧密相连。正如博厄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其特性 “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2]。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海州五大宫调的文化空间。

      二、海州五大宫调的文化空间

      海州即连云港的古称。《连云港市经济史料》中载:古城海州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且一直是海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疆域所至,一度辖有六郡、十九县。这里地处黄河下游、临海、近潮、靠山,潮汐带来了人类可摄取的食物,所以远在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1) 。在北宋时期,当时海州归属东京汴梁的淮南路 (后为淮南东路),根据《宋史·食货志》载:“海州,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鬻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可略窥海州此时盐业发达,城市已经相当繁华。而盐业的发展,为五大宫调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现今,连云港地处苏鲁交界,北受齐鲁文化的波及,南受江南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海滨城市,连云港境内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如我国最古老的将军崖岩画、西汉时期的尹湾汉墓简牍、东汉时期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以及江苏省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史前城址——藤花落遗址,等等,而海州五大宫调也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海州五大宫调的价值思考

      首先,作为苏北地区文化遗存之一,五大宫调是淮海地区的民间文化的标志,它能够唤醒与强化本地区民众的文化意识,能够维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记忆,还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人类的发展,既创造了物质文化又创造了非物质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具有地域性,是地域独特性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地域和群体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心理。物质文化如果是一个地方看得见的显性独特性所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存就是一个地方看不见的隐形标志。可见的物质遗存是物化的,是没有生命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是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活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所以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俗民群体所接受和传承。诚如五大宫调,作为地方戏曲,滋养着海州一带的百姓,是百姓生活的润滑剂。最主要是因为 “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犹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3]

      其次,作为古老的“诸宫调”珍贵的遗存,对我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 [寄生草][山坡羊] [打枣竿] 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 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1980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五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它的发掘保护将对明清小调研究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最后,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活跃民间大众生活,并在表现民众真性情的同时提升其艺术鉴赏力。民间艺术是相对官方艺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同时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民间艺术充满了民间大众的集体智慧,折射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五大宫调的唱词基本上与历史有关,所以对人们认识历史具有一定的作用。鉴于其教化功能,国务院办公厅也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在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强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非遗传承人与动漫界上海对话
下一条: ·[赵千 王其领]“非遗”保护向何处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