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邓立峰]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当代意识
——从《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全套30册连环画绘本集体亮相说起
  作者:邓立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3519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全套30册连环画绘本近日集体亮相,吸引众多读者关注。这套连环画是“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部分成果,该工程于2016年1月启动,立足于开掘研究与中华民族起源相关的本土神话,包括文学故事创作、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彩色绘本创作等数项活动。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这些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或在老家的院子里,或在母亲的怀中,我们打小或多或少听长辈讲过。然而,当我们长大了,却发现它们似乎有些遥远,我们接触到它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文化更加多元的当下,如何让包括传统神话故事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让古老的集体记忆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创世神话,跟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往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基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创世神话其意义不言自明,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受重视。2005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宣布启动“重述神话”出版项目,委托全球数十位作家选择一个神话故事进行当代化的改写,包括中国作家苏童、李锐、叶兆言、阿来等也参与其中,就是很好的例子。

      创世神话连环画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勾起了人们渐渐远离的那些曾经温暖和弥足珍贵的记忆。而当下我们与传统神话的疏离感也反映出神话故事的传承和弘扬尚有不足。曾经的创世神话故事不够当代化,使得其没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现代传播的语境,逐渐地被人们遗忘。因此,不管是谱系构建、技术载体、表现形式还是传播手段的提升,我们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笔者以为,一些人对传统神话故事的陌生感,既来源于以往我们对传统神话挖掘方式的缺陷,也有这些神话的表达方式本身的问题。有专家曾言:就数量而言,中国神话绝不少于希腊神话,但因缺乏系统性,情节简单,所以缺少后者那般震撼性的感染力。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以整体的形式亮相,对读者构建完整的神话谱系大有帮助。

      如今,当我们重新去接触这些传统的神话故事时,寻找“自我的源头”是必然的目的。与此同时,从中提取或融入能产生现实意义和认同感的精神价值,是能否使神话“活在当下”的关键。“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神话故事“当代化”的重要范例。在形式上,涉及学术、文学、美术、雕塑、影视及动漫等多种载体,如《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不仅使用了连环画的形式,还使用了中英双语的文字设计。在内容上,这一工程更加突出对富有当代价值观的内容的挖掘,强调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文化源头上的支持,十分有必要。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式表达。随着影视技术、电脑动画乃至现实虚拟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远古创世神话不仅是很好的创作题材,也是这些技术能够尽情发挥的广阔天地。花木兰的故事不是神话,但它被美国好莱坞成功改编为动画片并大卖的案例,足见传统故事与现代技术、大众传播结合的魅力。这也在启示我们,无论是创世神话还是传统故事,从中挖掘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内涵,并以现代的审美表达、技术方法、传播方式加以转化重述、改编创造,才能让它们与当下的疏离感逐渐减少,才更能发挥其内在文化魅力。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9月13日,1版:要闻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马昌仪]杨宽关于神话研究的书简
下一条: ·[王炎]文明比较,还是文化偏见?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