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
——民俗学博士:传承民俗有点儿“跑偏”
  作者:翟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3581
 

  这几天,镇江多家商场、超市及街头弥漫着一阵阵浪漫的气息——今年七夕节不巧落在星期一,早就“码”准时机的商家便将促销重头戏放在了这个双休日。无论是鲜花传情、烛光晚餐,还是化妆品、黄金饰品优惠销售,商家不遗余力掘金“浪漫经济”。

  镇江市民沈先生笑称,如今过什么节大多是商家作“提醒”。“早在一个多星期前,我就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七夕促销推送了。我天生没有浪漫基因,不会因为七夕节特意给老婆买东西,但看着商场里服饰、电器、开学装备等都有打折活动,也决定带着家人去凑一凑七夕的热闹。”沈先生告诉记者。

  昨天,镇江大市口商圈热闹非凡。各商家联盟推出的“爱在大市口”全时段免费停车,吸引了不少人气。此外,巨型气球展、抓娃娃大赛、单身领好礼、中式婚纱秀等活动异彩纷呈,为夏秋之交略显沉寂的商场注入了一股活力。

  记者发现,热衷过七夕节的群体以90后居多。在镇江大学科技园上班的小赵今年25岁,年初刚与男友领了结婚证。昨天,她兴奋地拉着老公一起去逛街。她表示,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既有复古的浪漫,商场里又有这么多实惠的活动,挺好玩的。

  如今,商家“搭车”圣诞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促销已经司空见惯,借七夕、端午等传统节日促销也逐渐兴起。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余红艳认为,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一方面源于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的大背景,源于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积极传播;另一方面,商业炒作也是一支功不可没的社会力量。客观上,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正是有了商家“提醒”,都市人尤其是年轻人才知道某个传统节日要到了;同时,这些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意义也经由商家的广告语传递到千家万户。

  余红艳表示,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形式呈现。节日文化的内涵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并传承下去的民族精神。市场的利益化往往容易驱使商家更多地去追逐、凸显节日文化中具有显在利益性的那部分价值,例如七夕节被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正是基于“情人节”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商业价值。由于西方情人节的传入及其带来的极大反响,让国人蓦然回首,原来我们的七夕节表达的正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一发现带给商家难以言表的激动。

  然而,七夕节是否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呢?据南北朝时期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七夕夜,姑娘们大都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与闺密或邻里少则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乞巧活动: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祭品;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点心享受着闺密的友情,一边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俨然,自汉代以来的七夕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儿节”,寄托的并非男女情爱的“情人节”文化,更多传递的是几千年来女性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虽然商家对七夕节的演绎有点儿‘跑偏’,但我们仍要肯定其传承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效果。希望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市民,恰如其分地传播真正的节日文化,寻求符合节日文化精神的商业宣传途径。”余红艳说。

  (翟进)

 

  文章来源:金山网 2017-08-27 00:3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失落的民间故事需要“徐荣耀们”来打捞
下一条: ·[许晔]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中国的妖怪复活了吗?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