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贺学君:《中国民间叙事诗史》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9 | 点击数:6931
 


书名:《中国民间叙事诗史》
作者:贺学君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1日
页数: 48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55452893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结项成果之一。作者贺学君多年从事中国民间叙事诗的田野考察和历史梳理,是目前国内掌握相关资料最充分的学者,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中国古代一直有收集民歌民谣以观世风之变的传统,因此中国民间文学具有“经世致用”的主导传统。中国民间叙事诗的生成源头,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国风”。叙事诗在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并形成高峰,数量大,题材多样,成就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木兰诗》等彪炳千古的民间艺术名篇。 隋唐时期,出现分流:一支沿传统方向继续生成传播,一支融入讲唱文学,在变文、词文等新兴文体中得到承续。隋唐之后,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比较发达,而汉民族则长时期相对落后。到明、清至近代,形成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叙事诗,却长期得不到系统疏理和理论探讨,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完成了中国民间叙事诗的文体命名与立传,奠定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学术基础。
 
作者简介
  贺学君,浙江宁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著作有《中国四大传说》《大神的创造与衍生》《中华文学通史现代歌谣章》《中华民间文学史叙事诗编》等。
 
目录

  绪 论
  一 民间叙事诗的定义及特征
  二 民间叙事诗的生成及类型
  三 中国民间叙事诗的历史脉络
  四 中国民间叙事诗总体特征概说
  五 民间叙事诗史写作难点与应对之策
  第一编 先秦至南北朝叙事诗
  第一章 中国民间叙事诗的萌芽期
  第一节 《诗经》与萌芽期的叙事诗
  第二节 “国风”中的叙事诗
  第三节 楚歌中的叙事诗
  第二章“汉乐府”与叙事诗的发展
  第一节 “汉乐府”与叙事诗的发展
  第二节 “汉乐府”叙事诗的高峰——《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叙事诗
  第一节 魏晋时期叙事诗
  第二节 南朝“乐府”中的叙事诗
  第三节 北朝“乐府”与《木兰诗》
       第二编 唐至元代叙事诗
  第四章 汉族叙事诗的分流与发展
  第一节 汉族叙事诗的分流与发展
  第二节 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叙事诗
  第三节 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叙事诗
  第四节 取材于现实及其他题材的叙事诗
  第五章 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兴起
  第一节 兴起原因及基本特点
  第二节 布依族叙事诗
  第三节 土家族、壮族叙事诗
  第六章 彝族叙事诗
  第一节 古代战争叙事诗
  第二节 爱情叙事诗
  第七章 傣族叙事诗的发轫与繁荣
  第一节 发轫期的叙事诗
  第二节 繁荣期的叙事诗——阿銮叙事诗概说
  第三节 佛本生型阿銮叙事诗
  第四节 神话型阿銮叙事诗
  第五节 英雄型阿銮叙事诗
  第八章 蒙古族叙事诗的勃兴
  第一节 《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传说》
  第二节 《孤儿传》
  第三节 《箭筒士阿尔嘎聪的传说》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第三编 明代叙事诗
  第九章 冯梦龙《山歌》与汉族叙事诗
  第一节 冯梦龙及其《山歌》
  第二节 《烧香娘娘》
  第十章 傣族叙事诗的黄金期
  第一节 以“五大诗王”为代表的主流叙事诗
  第二节 以《召树屯》为代表的爱情叙事诗
  第三节 以《宛纳帕丽》为代表的悲剧叙事诗
  第十一章 哈萨克族叙事诗
  第一节 民族传统叙事诗
  第二节 外来传说故事演变的叙事诗
  第十二章 维吾尔族叙事诗
  第一节 鲁提菲与《古丽与诺鲁兹》
  第二节 艾利希尔·纳瓦依与《五卷诗集》
  第三节 民间传统作品
  第十三章 柯尔克孜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叙事诗
  第一节 柯尔克孜族叙事诗
  第二节 东乡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叙事诗
  第十四章 纳西族及其他南方民族叙事诗
  第一节 纳西族《鲁般鲁饶》
  第二节 壮族《唱离乱》
  第三节 土家族《锦鸡》
  第四编 清代、近代叙事诗
  第十五章 英雄叙事诗
  第一节 汉族《华抱山》和《钟九闹漕》
  第二节 北方地区:蒙古族《陶克陶胡》《嘎达梅林》
  第三节 西北地区:达斡尔族《绍郎和岱夫》
  第四节 西北地区:哈萨克族《高大魁伟的英雄汉额斯木》和柯尔克孜族《玛玛克——绍波克》等
  第五节 华南地区:布依族《王仙姑》《伍焕林》《罗华先》及其他民族叙事诗
  第十六章 爱情叙事诗:汉族
  第一节 吴歌中的爱情叙事诗
  第二节 湖北地区《双合莲》
  第十七章 爱情叙事诗:傣族
  第一节 著名的“三大悲剧”
  第二节 《孔雀姑娘》《南娥洛桑》
  第三节 《缅桂花》
  第十八章 爱情叙事诗:彝族
  第一节 《阿诗玛》
  第二节 《布珠笃汝》《一双彩虹》
  第三节 《力芝与索布》
  第四节 《漏卧鲁沟的婚礼》
  第十九章 爱情叙事诗:维吾尔族
  第一节 《赛诺拜尔》及相关作品
  第二节 《帕塔姆汗》
  第三节 阿不都热依木·纳扎尔与《莱丽与麦吉侬》《热碧亚与赛丁》
  第二十章 爱情叙事诗:北方地区其他民族
  第一节 蒙古族《金珠尔玛夫人》《罕达尔玛》等
  第二节 鄂伦春族《婕兰和库善》《罂粟花的来历》等
  第二十一章 爱情叙事诗:西北地区其他民族
  第一节 哈萨克族《少女吉别克》《哈勒哈曼与玛莱尔》
  第二节 柯尔克孜族《库勒木尔扎》《奥尔交巴依和克西木江》
  第三节 回族《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
  第四节 裕固族《黄黛琛》
  第二十二章 爱情叙事诗:西南地区其他民族
  第一节 纳西族《游悲》《逃到好地方》《牧羊人的悲歌》《牧象姑娘》等
  第二节 藏族《拉萨怨》《负心的喇嘛》《在不幸的擦瓦绒》等
  第三节 哈尼族《不愿出嫁的姑娘》拉祜族《蜂蜡灯》土家族《王幺姑与田二哥》
  第二十三章 爱情叙事诗:华南地区其他民族
  第一节 苗族《仰阿莎》《友蓉伴依》等
  第二节 侗族《珠郎娘美》等
  第三节 壮族、瑶族爱情叙事诗
  第二十四章 生活叙事诗: 苦情主题
  第一节 汉民族的苦情诗
  第二节 白族《鸿雁带书》《出门调》和《青姑娘》
  第三节 壮族苦情“三部曲”
  第四节 彝族《放鹅娄纪》黎族《甘工鸟》
  第五节 东乡族《姣姣女》及达斡尔等其他民族苦情诗
  第二十五章 生活叙事诗:惩恶劝善及其他主题
  第一节 惩恶劝善主题
  第二节 其他主题作品
  第三节 “女书”中的叙事诗
  第二十六章 民族文化交流与叙事诗的发展
  第一节 “四大传说”的传播与流变
  第二节 融入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其他作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下一条: ·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