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守华]千年故事百年追踪
——一个难得的比较文学研究实例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04 | 点击数:6133
 

内容提要:“求好运”是一个覆盖欧亚大陆、有两千多年生活史的著名故事类型,是世界民间童话的经典之作。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断有国际学人对它的构成、传播和演变之谜进行探讨。本文对这一百年追踪过程作了系统清理,揭示出它源于印度《佛本生故事》的古老原型及传播世界的奥秘。

关键词:求好运;佛本生故事;民间童话之谜


  小引

  在通行的国际民间故事分类体系“AT分类法”(阿尔奈、汤普森著《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有一个被列为461型的著名幻想故事,讲述处于困境的主人公,出外寻求好运,在旅途中却热心帮助他人解脱危难,代人问事获得他人酬报,从而自己也摆脱了厄运的故事。它在国际上以《格林童话》中的《有三根金头发的魔鬼》为代表。中国故事的篇名以《西天问佛》、《孤儿求福》、《求好运》最为流行。

  口头讲述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纵贯古今而又传播广远的特异之处,本类型更成为覆盖欧亚大陆的一个巨大故事圈。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记录成文的各国异文已达500余篇,它们分布于欧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芬兰就采录到异文176篇,在爱尔兰采录的异文多达202篇。[1]

  AT分类法收录的材料以欧洲为主,东方材料甚少。实际上461型故事在亚洲的印度、缅甸、日本、朝鲜、蒙古等国也十分流行,尤其是在中国“五四”以来兴起的几次民间文学活动热潮中,从民众口头采录到这一类型的故事,截至90年代末,已积累到210余篇。其中1966年之前所得见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的异文52例。[2]我自己在研究工作中,搜求到的异文累计达160余篇。中国为编纂民间文学集成,于80年代中期开展民间文学普查,所得资料既鲜活又丰富,在各地区各民族的口头叙事作品中,“求好运”几乎都是人们喜爱的篇目。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载有《旗里西天问活佛》,另有见于20多个县市故事集成资料本中的异文达21篇。1998年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载有《范丹问佛》、《寻宝聘妻》,见于各地故事资料本的异文达28篇。故事集成湖北卷尚未正式出版,在20多个县市的故事资料本中,已发现461型故事异文25篇,我自己直接听人讲述采录的就有3篇,《曹三(朝山)问佛》、《端行好事不问前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篇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要求按普查情况在卷末列出本省常见故事类型分布图,在许多省市,“求好运”都是常见的十几个类型之一,堪称口头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461型故事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及其对地球村居民的巨大影响,激起了民俗学家和比较文学家的浓厚研究兴趣。它在广大时空背景下是怎样构成和传播的,它突破地理与文化的阻隔通向地球村广大居民心头的奥秘何在?从20世纪初直至近年,不断有学人追踪搜寻,试图解开这一“民间童话之谜”。本文即对这一追踪过程进行评述。

  百年追踪

  1919年,德国学者蒂勒在《民俗学协会杂志》中发表《关于命运之子的童话》[3],他指出,以格林童话文本为代表的461型故事,是由“命运之子”和“到异域去旅行”这两个古老故事复合而成。“命运之子”讲述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其未来社会地位和婚姻早已被命运之神作了安排,尽管后来有人(通常是国王和富人)竭力迫害这个孩子,终遭失败。它的主题是人类意志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它在文献记载上有四组:印度语的,希腊——埃塞俄比亚语的,西欧语的,土耳其语的。其中以印度语的文本最为古老,代表作就是公元三世纪时出现在汉译佛经《六度集经》中的《童子本生》[4]。它是佛本生故事中的一篇,那个害不死的穷孩子原是佛祖的化身。至于“到异域去旅行”,则是另一个独立故事,讲述主人公去远方寻找上帝或其他神奇力量以求幸福的冒险经历。蒂勒未找出它的古代典型文本,推断欧洲古代关于某些英雄人物出海远航传说可能是它的原型。

  60年代问世的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所撰《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在论及461型故事时,引述了蒂勒的论文并加以发挥,他认为,在欧洲,源于印度“命运之子”的《富人和他的女婿》与讲述“去异域探索”的《有三根金头发的魔鬼》常常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故事里,那个青年被派遣到异域去探索是在富翁或者国王企图暗害他的阴谋失败之后。这个复合故事在整个欧洲乃至东方的中国都可以找到。这两个故事原先本来毫不相干,它们的结合是在欧洲口头上流传时造成的。[5]

  蒂勒和汤普森关于461型故事的复合形态,以及其中的“命运之子”母题源自印度的论述是令人信服的。但他们对本故事在亚洲的传播情况知之甚少,因此关于这个类型是由一个印度故事和一个欧洲故事在欧洲口头叙事文学中复合而成的说法论据不足。同时这两位学者的注意力都着重在情节单元本身的流传上,对故事构成演变的文化背景较为忽略。这些都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余地。

  西方学者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注意是从德国学者艾伯哈德开始的。他在一个中国学人曹松叶的协助下,编撰了第一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于1937年出版。以后又发表过许多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故事的论文,1947年发表《近东和中国民间故事研究》[6]一文,专门论述中国461型故事的源流。他将本类型的土耳其故事和中国故事的母题及其组合情况进行比较之后,从它们的讲述形式完全一致,认定这两个地方的故事同出一源。需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它们原产地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流传?他的结论是,中国故事的源头在近东:“它的诞生地一定在近东,很可能在伊朗。由于在中国它只在沿海流传,不可能经由土耳其斯坦传入中国,一定是从海上传入的,很可能在15世纪末到了中国”。艾伯哈德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东方学家,他在这篇论文中从解析故事母题及母题链入手进行比较,寻求它们内在关联的方法是对我们有启发的。但他当时所见到的同型中国故事只有从浙江、广东两地采录到的少数篇目,由此他便认为本故事只流传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误认为它们“没有嵌入中国民间故事的主体”,而是纯粹的“进口货”,从而导出了一系列的错误论断。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应以占有较为充分的材料为前提,如材料不足,在作品传播影响的链条上出现缺环,就无法作出科学论断。

  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学人对461型故事的注意是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著名学者钟敬文于1931年发表的《中国民谭型式》中,包括45个常见故事类型,其中就有“求活佛型”。[7]

  日本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关敬吾于1982年出版的《运命谭——它的系统和分布》[8]一书,专门搜求世界各国讲述人生命运的故事进行比较评述,共含6个系列,即命运之子、求好运的旅行、命中注定的死亡、死亡婚礼、夫妻缘份、天婚。在“求好运的旅行”这个系列中,他将日本、朝鲜、中国、越南、印度、土耳其的同型故事作了比较。寻求好运的少年主人公,都得到山中老人的指点;他帮助他人所问的几件事,虽然具体内容因地而异,综合起来都是有关生命、疾病、婚姻、职业方面困扰人类的几大难题,这也就是故事的主题。《运命谭》的内容着重于对各国同型故事内容进行描述和归纳,它将“求好运”置于探寻人类命运奥秘的故事群中来考察,可给予研究者以有益启示。但作者对本故事的流传演变未作论析,只提到日本故事是欧洲格林童话的口头化呢,还是另有其流传路线?留待学人去探究。

  任教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的金荣华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卓有建树。1996年发表的《从印度佛经到中国民间——<贤愚经·檀腻䩭品>故事试探》[9]一文,虽不是专论461型故事,但告诉我们,在关于古印度端正王智判连环案的佛经故事里,就出现了主人公代人问事获得好报的情节,同中国后世民间口头流传的“西天问佛”的故事有着内在关联。给我们探寻461型故事的来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我对461型故事的研究是从1979年发表《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开始的,后来又发表过《民间童话之谜》、《一个故事的追踪研究》、《心有灵犀一点通》[10],直到1999年在《中国民间故事史》[11]中给予评述,先后经历了20年。最初所看到的同类型故事只有10来篇,后来搜寻到的中外异文达到700余篇,其中中国异文就有210篇之多。开始对海外研究状况毫无所知,后来得到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先生的导引,才得知从20世纪初开始,它就是吸引国际学人的一个研究课题。原以为它见于文献记载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才知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巴利文《佛本生经》中就载有本故事的原初形态,实际上它已有了两千多年的生活史。西方学者的探索是于我们有启发的,但当时中国的故事材料尚未大量发掘,限制了学人的视野,所得出的结论便难以避免主观臆断。现在我们不仅有可能对中国461型故事的特点与价值作出恰当评估,而且能够对前人关于这个世界故事类型生活史的论断有所补充和修正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王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创新
下一条: ·[段恺]从边缘到中心:延安文艺的民间文化资源重塑
   相关链接
·[王晶波 韩红]“牛犊娶亲”故事的佛教源流及其演变·[刘守华]《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刘守华]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