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代表性传承人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代表性传承人

张美芳:努力继承 坚持创新
  作者:张美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31 | 点击数:4392
 

  张美芳(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多年来,她以丰富多样的图案、清新雅致的色彩、精致秀丽的技艺享誉中外。苏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苏绣传统的继承、发展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本人是一名从事刺绣专业的技艺人员,在多年的刺绣实践中,如何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在刺绣文化的领域里,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化作思维、实践的元素,融合到每一针、每一线中去,将刺绣事业推向新的时代高峰,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出台,我认为十分及时和必要,这将对传统工艺今后如何发展、怎么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作为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发展,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继承苏绣的优良传统。苏绣包含的技艺、针法十分丰富,单单针法就有40多种。这些都是经过不断的充实、延伸而来的,各自表现的功能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提倡对待传统技艺的态度是:苦练、扎实、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以旁道而行,前辈传给我们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无数刺绣艺人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特别是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名作,更是我们必读的范本,因为这些刺绣作品既是演绎各种针法、技法的实样,也浓缩了传统刺绣技艺的精华,使我们在掌握传统技艺时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希望。

  另一方面,坚持创新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在多年的刺绣实践中,我的体会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和坚持创新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传统工艺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与时代节奏相呼应的,当我们掌握了传统技艺,掌握了刺绣语言针法和技法之后,应不断学习文化艺术,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思维,将静态的针法、技法经过思维的再度加工,不断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其刺绣艺术的动态生命,给人以新鲜感。

  计划对与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科学的要求,既要“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又要“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应该采取一般与重点结合的方法,既要有普及性的推广又要有领军性基地的扶持。事实证明,一哄而上摊大饼的形式会助长浮夸、重复的模式,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偏离工艺振兴的初衷,要坚决杜绝炒作的不良倾向。真正能代表国家优秀传统技艺、民族文化的工艺精品,需要技艺人员多年的认真学习、沉下心来潜心研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优秀的传统工艺作品表达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传统技艺的结晶。这样的作品能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也将会是一张亮丽的名片,给国际友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对提升国家文化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2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大方漆器技艺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才能更好传承
下一条: ·深切悼念江格尔奇加·朱乃先生
   相关链接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王文超]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张云林]建国70年来传统苏绣发展路径回顾
·[谢芳]地方文化传统的再建构·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孙正国 熊浚]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举行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会议手册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邀请函·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