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非遗保护 VS 产业发展
  作者:中国文化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31 | 点击数:1345
 

  ◆ 从业者说:

  对于还原和恢复传统的烧制手段,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红生认为复烧柴窑很有必要。“窑为瓷之母。对于钧瓷而言这一表现尤为突出,因为钧瓷是靠窑变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其中,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对窑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红生说,在柴窑的烧制气氛中,钾、钠和钙等元素可以使得釉水的流动更加动感,烧出的作品古朴含蓄,表现出宋代的审美。在煤窑的烧制气氛下,氧化钙更多地与釉水结合,作品可以呈现出刚烈的气魄。使用碳窑,因为其烧成时间短,所以作品的风格也更加清新亮丽。而对于气窑,因为窑炉内没有微量元素,所以烧制的作品釉色更亮,色彩饱和度更高。因此,从复原和研究传统技艺发展脉络的角度来说,“知古”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定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庞永辉看来,复烧柴窑的做法对于陶瓷艺术家搞创作成立,但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却并不成立。“气窑的发明为窑炉结构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很好地提高了烧成温度、缩短了烧成时间,已经能够满足陶瓷烧制工艺的基本要求。如若对窑炉升温曲线长短控制得当,同样能够烧制出温润含蓄的效果。”庞永辉说,“宋代的陶瓷作品之所以卓越,正是因为当时科技与文化的无缝对接,如今我们的窑炉技术在前进,我们不应该抱着原始的烧制手段不放,或是盲目地跟风,而应该将目光聚焦在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和艺术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来创作当代作品。”

  ◇ 专家视点:

  刘润福(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柴烧热”的出现是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自我需求。当工业化的量产满足了大众物质需求后,人们会产生对于情感表达和艺术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正是精神需求带动了“柴烧热”的发展。对于当下的柴窑烧制而言,受成本环保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功能价值相比它更大意义表现在文化价值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博体系的“修复”或产区匠人的技艺恢复层面,具体到窑炉的构造和实际的操作,当前的现状还是以传承人师承的操作习惯、经验技巧、感性认知层面为主。而对于复原窑炉技艺来说,对于不同的陶瓷项目,其技艺发展的盛衰起落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简单地将传统工艺复原到前一个时代的水平其实意义不大。我们应该研究复原的是这项工艺发展到历史最高峰的那个时期,当时的窑炉结构、烧成工艺、审美风格是什么状态。因为只有站在一项工艺发展的高峰上,才能走向另一个高峰。推进一项工艺技术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真正了解和判定前人的最高峰时期的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当前和高峰期烧出的作品不一样,我们应该明确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31日第5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传统工艺 VS 环境保护
下一条: ·李亚妮: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发展民俗学学科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