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赵云芳的《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作者:杨晓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8 | 点击数:5397
 

  【简介】

  《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赵云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7

  本书作者:赵云芳,女,1975年生,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民俗》、《红楼梦艺术鉴赏》、《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长期致力于《红楼梦》的民俗学研究,在《红楼梦学刊》、《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十余篇,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本书内容:《红楼梦》既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又是传统民俗的大展汇。本书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关照与透视。侧重于探寻《红楼梦》中涉及到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内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机制与规律,分析民俗基因与民俗原型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态。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学科的理念,对《红楼梦》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红楼梦》的民族属性及本色。

  【章节选读】

  第二节 对应错位,移花接木

       ——“芒种节”与“花朝节”

  有时,作者给了我们一个节日的名目,但是细考下来,当相关的节日民俗通过作者的语言符号加以呈现时,它已悄然发生变化,被拆分、组合、重构,也就是说,作者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再造”了一个节日。比如,芒种节。

  《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芒种节的习俗: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需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种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杆旄(毛)旌(旌旗)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作者对这一节日的起源有合乎情理的诠释,对节日的习俗也描写得很生动。然而细考下来,作者所浓墨重书的这个“芒种节”很有问题。

  小说写到,这一天黛玉葬花,宝玉来找黛玉。(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就把落花兜起来,走近黛玉葬花的山坡边,只听得那边呜呜咽咽,黛玉正伤心地吟唱《葬花吟》。黛玉葬花的画面和场景,早已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里,使无数的读者为之痴迷、为之叹惋。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粗心的读者却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就是宝玉看见的凤仙石榴和各色落花吗?按照自然的花期,阴历四月下旬,石榴才刚结出蓓蕾,凤仙要等到盛夏才能开花,此时决不可能“锦重重的落了一地”。蛇紫妍红,万花如绣,只是初春的光景。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应了林黛玉的那一句“明媚鲜艳能几时”,在初春短暂的花期过后,便是满地绿色的浓荫,哪里来的这些落花呢?

  再从节俗的描写上看,也是很有问题的。芒种节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文献中,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一○《五月令.节令》:“忙种五月节。”注引汉《孝经纬》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卷三《仲夏之月》:“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明. 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天地类.气候集解》:“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1]综合以上记载可知,古文献中的芒种节“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时间在阴历五月,理论上居月首,但具体日期在四月下半月与五月上半月之间游动,每年芒种日期时刻各异,粗略说来,每19年会遇到一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所以小说中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应该是有可能的。但芒种节跟迎接花神没有关系,浩如烟海的中华古俗典籍中,都从未发现过有关芒种节饯花神的记载。再加上芒种节与黛玉葬花之间情节的矛盾,所有这些似乎就不是这部小说“无朝代年纪可考、”“不过取其事体情理”所可以解释的了,如果不是作者的笔误的话,这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应当蕴含有特殊的寓意。

  从作者所描写的习俗来看,小说中这个浓墨重书的“芒种节”倒是很像江南的“花朝节”。 关于“花朝节”的具体日期,古人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夏历的二月十五、二月十二和二月初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之《二月望》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2]但最通行的说法还是二月十二日。清代苏州人顾禄撰《清嘉录》,二月十二日苏州地区是花朝节。该书卷二“二月”、“百花生日”条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3]综合以上不同记载,尽管存在地域和时间的差异,但大体看来,古人的花朝节有这样的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学学会”2016-12-28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斯皮瓦克谈德里达《论文字学》英译本40周年纪念版
下一条: ·[李华伟]中国社会到底有无宗教?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