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隆重启动
  作者: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摄影/图:温晓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30 | 点击数:3466
 

  2016年10月29日-30日,“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雪明教授致开幕辞。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方标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廖军教授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青年批评家、设计创新团队、院校专家和媒体代表等300余人参与了这一盛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赵罡院长主持开幕了开幕式。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发表了《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的重要讲话

  开幕式上,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发表重要讲话《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为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人才培育指明了方向。本论坛是在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响应振兴传统工艺的时代需求,呼应苏州吴中区传统工艺人才建设的需求,由吴中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吴中区人才办联合承办。

  本次论坛主题为“传承、融合、再创造”。“传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构适应21世纪生活需求的手工文化体系;“交融”,推动传承人与传承人、传承人与设计界、理论界对话交流,以及平等互惠的1+1合作;“再创造”,探索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模式新路径。围绕此中心主题,论坛共包括一个主论坛,两个分论坛和一个展览。主论坛“理论与批评——面向当代的传统工艺研究”为青年学者和批评家论坛,分两天四场在苏州工艺美院瑞耕堂举行,参与主持的嘉宾分别为陈岸瑛、赵农、余强和金江波,参与评议的专家有孙建君、徐艺乙、周剑石、杨阳、郑亮、谷泉、徐红梅、张压西、张毅、史学伟、陈红雨、陈彦姝和汤启鹏。与会专家与青年学者、批评家、策展人就传统工艺的交融与变迁、传承与创新、行业与产业、技艺与艺术等议题进行广泛研讨。

 

 2016年“苏作文创峰会”开幕式现场

  为切实推动传承人与传承人、传承人与设计界的交流对话,主办方特邀苏州和各省市传承人及设计创新团队同台竞技,在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举办“对话苏作——传统工艺创新作品交流展”,既包括苏州本地的传统工艺精品和文创产品,也包括清华美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带队参展的传承人1+1创新作品。与此同时,还在展览现场分两天四场举办了“工艺日用——传承人对话设计师”和“游心于艺——传承人对话传承人”论坛。参与主持的分别是原博,王曾清,程颖和赵禹冰,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传承人、设计师和文创团队以圆桌对话形式,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产品展开了热烈研讨,并形成了1+1合作意向。

  本次活动通过传承人与专家、设计师、青年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传统工艺青年人才培养”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具体而微的、多元化的探讨,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和传统工艺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本次活动是苏州吴中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苏作文创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中区区委常务、组织部长潘国强主持“苏作文创峰会”开幕式

  29日上午,“苏作文创峰会”在主会场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吴中区区委书记金洁、区长唐晓东等省市区领导及400余名参会代表出席并观摩了“苏作天工、雅聚吴中——传统工艺创新作品交流展”。开幕式上启动了“对话苏作——非遗创意设计工作营”、“第二届中国玉首饰学术研讨会中国玉首饰创新大赛”、“传承•融合•再创造——中国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等分会场活动,并签署了数项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开幕式由吴中区区委常务、组织部长潘国强主持,吴中区区长唐晓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健君等分别致辞,知名非遗保护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和西安美术学院赵农教授针对传统工艺振兴与苏作工艺发展发表主旨演讲。

  集中签约仪式

  展览现场

  苏作自古以来便甲于天下,与会嘉宾不仅现场领略了精美绝伦的苏州当代工艺作品,还在峰会期间对吴中区环太湖传统工艺聚集带展开深入考察。苏州模式值得分享,各地经验也值得学习,这样的交流碰撞将年度性地持续下去,为建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振兴传统工艺提供不竭的创意和动力。

  文章来源:文木微信号 2016年10月30日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交流经验成果 与手艺携手同行
下一条: ·佛山秋色民俗活动举办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