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返本开新 融入生活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13 | 点击数:1824
 

  清华大学研培学员蜀绣作品《锦上云彩》 马婕 摄

  新疆哈密工作站的刺绣耳机  王学思 摄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研培学员作品《苏绣团扇》 徐速绘 摄

  观众在观赏传统工艺精品展  王学思 摄

  观众体验皮影戏  郭绪雷 摄

  服装T台秀现场 赵冰心 摄

  十二大重点板块,近千项国内外优秀非遗项目,1.5万件非遗作品,4.5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48万余人次到场参观,4000余万元的交易额……9月21日至25日,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本届非遗博览会是历届之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

  本届博览会以“非遗走近现代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实施融展览、展演、赛事、论坛、互动体验和交易为一体的办会模式,不仅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果,而且向社会公众传达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传达“非遗即生活”的新理念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就必须提高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和传统工艺的设计、利用水平,使非遗与当前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社区民众更积极、更广泛地参与遗产保护,从而实现遗产的传承与再造。因此,在此次非遗博览会中,层次丰富、特色突出的展览展示活动每一处都紧扣“非遗即生活”的理念。

  在展馆二层的主展厅,右侧是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技艺高超水准的传统工艺精品展区;左侧是由当代青年非遗传承群体创作、充分体现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理念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优秀成果展区。一侧是传统,一侧是现代;一边是经典,一边是创新,串联起来,正是几代非遗传承人继承传统并不断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写照。恰如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所说:“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对称,工艺与生活从古至今就是密切相融的两个概念。”

  在展馆的一层和三层分别设置了全国各省区市非遗项目展示区、国际及港澳台手工艺产品交易展示区以及非遗传承体验区。观众不仅可以按照各工艺门类分主题地参观浏览,还可以在各省区市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整体特装展位中了解各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在传承体验区,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体验面塑、泥塑、陶艺、社火脸谱等项目,从中感受手工制作的魅力。

  展厅的一角,记者发现了一把带有岁月痕迹的银壶,与其他银器相比,虽然它少了几分华美的光彩,但却因那些在使用中留下的痕迹而独具风韵。银壶的主人是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仕元的儿子林伟星。他说:“在接到参展邀请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带来什么样的作品才最符合‘非遗走近现代生活’的主题。后来,索性就把我多年来一直在用的这把银壶带来了。你会发现,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表面也会不断发生着变化,仿佛它本身也具有了生命一样,把这样一种美展示给大家,我觉得也很好。”除了这把壶,林伟星还带来了他与父亲一起为女儿的诞生设计制作的银手镯、长命锁等作品。

  扩大研培成果:让点连成线、线织成网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开展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并启动了传统工艺振兴等相关工作,通过培训相关从业者、加强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持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提高传统工艺的传承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此次非遗博览会中,“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优秀成果展”格外引人注目,该区域集中展示了研培计划实施以来参训学员的学习成果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最新进展。

  截至目前,研培计划实施已超过一年,共有57所高校参与,培训人数达4700人次。记得此前在采访一些高校举办的学员结业作品展时,常会看到一幅大大的地图上标注着每位学员生活的地区和传承的项目。学员们各怀绝技、来自五湖四海,原本是一个个孤立的圆点,但研培计划帮助他们与高校牵上了线、与同学间织成了网。通过培训,他们增加了学养、拓宽了眼界、建立了联系。结业时,许多学员都对记者说,结业不代表结束,而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在同学之间还将有更为密切的合作。

  在此次优秀成果展上,曾经的诺言变成了现实。在清华大学的创新成果展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学员之间“1+1”或“1+n”的合作成果。比如,钧瓷烧制技艺、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嵊州竹编、徽州漆器髹饰技艺4个项目的传承人共同创作了一组茶具作品《缘》,胡开文制墨技艺、湖笔制作技艺、曹氏宣纸制作技艺三个项目的传承人共同创作了一套具有中秋特色的文房产品《生活·食》。“学员们之间的这种合作不仅是他们自发的,而且十分自由,有些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通过这样的对话、组合,可以恢复传统工艺之间毛细血管的联系,激发传承人在创作中凸显各自工艺中最精彩的部分,强强联合、相得益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培计划负责人陈岸瑛说。

  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振兴传统工艺”的一项积极探索。自今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与当地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合作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间手工艺人的前提下,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目前,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等地的工作站已初见成效,有的已开发出新的系列产品,形成批量订单,帮助当地扩大了传承队伍。博览会上,哈密站的刺绣耳机、刺绣抱枕,雷山站的蜡染、扎染桌旗和笔记本……既包含民族特色的非遗元素,又独具设计感与实用性,这些非遗衍生品让前来参观的观众爱不释手。

  “这个包包卖不卖?”“这个耳机在哪里能买到?”“你们有没有开网店啊?”在优秀成果展展区,这些问题常常被问及。尽管在许多传承人看来一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却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研培计划负责人赵罡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筹划为研培学员建设一个实体的产品体验展示平台,从而帮助他们与市场对接。清华大学也正在联合阿里巴巴文化中国实施“非遗触网计划”,为传承人建立和打造自己的网上店铺。

  创新办展形式:兼具专业性与丰富性

  据文化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始,文化部就一直在引导和创新大型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的形式,充分体现非遗的专业性和丰富性,改变过去摆地摊、大卖场的展览模式。

  在此次的博览会中,确实有许多创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博览会首次将时装T台秀引入展场,由参与研培计划的部分学员制作的既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同时又更贴近当代生活的传统服饰走上了T台,呈现给观众,极大地增强了大会的可看性。

  博览会还首次引入了非遗项目的现场比赛,既包括剪纸、刺绣、陶瓷拉坯成型等传统工艺类项目,又涵盖民歌等表演艺术类项目,场内场外各种比赛交织举行,活动内容大大丰富。以陶瓷拉坯成型的比赛为例,在江西省景德镇市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前期的精心组织、广泛动员下,得到了25个省区市、55个城市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有154名选手进入了复赛,覆盖了陶瓷成型的各个领域,是一次全国范围高技能、高水平的竞技。这种类型的比赛和展示,将增进不同地区传承人的技艺交流,营造一种以手上功夫和创意水平论英雄的良好氛围。前期亲临景德镇赛区进行推荐选拔的评委们认为,陶瓷手工成型作为一种造物方式,不失为我国非遗中颇具代表性且有活力的表现形式;开展此类比赛活动,为非遗保护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和定期举办,使之成为非遗保护事业中的品牌或典型。

  非遗保护要以学术为后盾。此次博览会还首次设置了非遗保护学术成果展区以及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不仅梳理总结了目前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就当前非遗保护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未来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学术成果展以“学术研究与大众生活”为主题,突出展示了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利用。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信息平台”“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都是首次面向社会推出。通过空间信息平台,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和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我国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拥有70余万条数据,观众通过查询可以检索到自己家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歌、戏曲、音乐等资料。展区还提供了综合运用虚拟现实、3D建模、人体动作捕捉、高精度影音制作等技术制作的村落数字博物馆、非遗沉浸式体验项目。此外,展会期间,观众还可以在展区阅读6000余册非遗图书,观看《中国节日影像志》的代表性成果和国家图书馆带来的文化影像,充分感受非遗魅力。

  为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本次博览会特别邀请了国内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研培计划参与高校的代表、传承人代表和传统工艺知名品牌设计机构、电商平台,以及国外手工艺人和专家,交流与分享近年来传统工艺领域的实践经验,务实探讨“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方法,共同研讨传统工艺振兴的理念和路径。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28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中国正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下一条: ·黑龙江省非遗条例正式施行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