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发展之路
  作者:记者 杨小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5 | 点击数:2885
 

  全域旅游是把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景区景点内部一体化,实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也就是说,把大的区域范围,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当作一个景区景点来建设。

  全域旅游强调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域旅游的视角告诉我们,不仅要兼顾居民,也要兼顾外来游客,做到居游共享。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已经是全域旅游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乡村也是最易实现全域旅游的空间。

  乡村跟全域旅游之间的契合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放开视野重新看待资源。全域旅游强调全新的资源观。乡村中田园、村落就是风景,山水就是景观,社区也可以打造成景区,生产生活就是文化体验,农产品可以变成一种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最开始平淡无奇的乡村,经过创意策划和优秀设计,就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乡村。

  怎么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呢?以前我们未发展旅游的时候,乡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地理和社会空间,也不需要搞其他的产业,如交通、住宿、接待这些产业在乡村都发展不起来。现在有了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很多的产业经济都能够在乡村加以实现了。让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找到呼吸的空间、有机的食品,还能释放一种自然的灵魂。而且通过乡村旅游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让乡村的人也能过上体面的、富裕的、当代的生活。这里就特别强调的是社区参与,让农民参与到整个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空间。

  全域旅游的视角下乡村经济怎么发展?乡村首先要有发展模式,要了解乡村有什么样的特色资源,属于什么样的区位环境,有什么样的交通条件,要把家底摸清楚了,再来了解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来进行乡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我国共存在7种类型模式的乡村旅游探索,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创意主导型和科技依托型。

  在大城市的周边经常会形成一圈区域,供城市居民休闲、放松,这个环城市发展的区域聚集了如城郊的综合体、民俗村、庄园、精品民宿、采摘园等项目,尤其城郊的综合体、度假区,因为体量、投资较大,拥有巨大市场的腹地支撑,才能使它有非常好的经济运转空间。

  在景区周边发展乡村经济的模式,一般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在河南焦作云台山脚下七贤民俗村,就把整个村子当作民俗村的方式来打造。

  规模化的种植经济一般被划为产业依托型的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比如葡萄产业园。这一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经济协同效应。

  以古村镇旅游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依托型模式,是目前资本比较青睐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古村落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护先行,以游促保。而在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区,大多以民俗依托型的模式发展乡村经济,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人文环境氛围的营造、演艺产品的打造,民俗节庆活动、特色工艺品、风情客栈、美食商业街,形成活态的民俗博物馆,实现乡村文化活化和社区发展。这其中,民俗风情演艺和手工艺品板块,都是可以产业化的。

  对于很多资源并不具特色的村镇,创意主导型模式更适合其利用民间艺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山西许村在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倡导下成立国际艺术公社,并连续举办乡村国际艺术节,这个古村落被艺术所激活。通过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创新,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艺术成为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重要源泉,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6月25日第1版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刘魁立]活鱼须在水中看: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下一条: ·大地乡居:“新乡民”的众创式乡建
   相关链接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徐麦]“地方”感知:民俗旅游研究新思路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王娜]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