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守住承载乡愁的农村传统景观
  作者:记者 章建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2 | 点击数:3073
 

  农村传统景观文化是经历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的乡村风貌,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配合浙江淳安县景区化建设调查,近期,笔者走访了该地区,感到农村传统景观保护已时不我待。

  农村传统景观一般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成。它包括山水、古树、古屋、古桥以及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甚至牧童短笛、晨暮炊烟等特定的农村符号和画面也包含其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浙一带的农村,还可以看见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和砌成的围墙、戴斗笠的农夫背着犁耙的身影,还能听见老水车吱吱呀呀的转动声,这些农村传统景观,成为乡愁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农村传统景观正在消失,农村传统文化正在衰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珍贵文化资源正在流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考虑当地文化传承,醉心于拆旧建新、拆小建大,使许多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景观、无文化”,镇镇一个样,村村一面孔。二是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基础设施、建筑设计、文化传播等处处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使大量农村传统景观消失。三是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许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文化高看一眼,把乡土文化看做守土文化、落后文化。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村庄的石板路消失了,百年古屋因无人居住而倒塌了,承载了厚重农耕文明的农桑用具被当成垃圾烧了,农村传统景观文化陷入失语危机、现代化危机、文化缺失危机。

  农村传统景观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守住农村传统景观,就守住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阵地。而农村传统景观文化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在进行历史文化村镇普查的基础上,对农村传统景观进行整体保护,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再者要正确处理好传承文化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找到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路径。就一个乡镇而言,农村传统景观文化资源数量有限、布局零散、差异性不够、特色不鲜明,仅凭一乡一镇之力难以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跨镇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建、成果共享。三是要明确农村传统景观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和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政府要强化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农村传统景观保护、管理的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村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传统景观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6月2日第8版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吉布呷呷]浅析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下一条: ·[孙正国 田兆元]“猴年马月”终于到了!原来这竟是好运的日子?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亚宁]张掖地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文化文本调查研究·[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
·[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