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
  作者:记者 王立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09 | 点击数:2657
 

   “这个武生是今天最大的亮点,有俊美的扮相、过硬的基本功,趟马、走边、双手枪、双刀下场都完成得很出色,难得的是还有很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大有前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在“炫彩青春”全国京剧院团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的第5场,为演员写下这样的评语。“今年的展演让专家评委看得很兴奋,发现了很多有潜力的青年演员,老生、武旦、老旦都有很好的苗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杨乃彭说。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市文联主办,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天津京剧院承办的2016“炫彩青春”全国京剧院团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5月1日至8日在天津滨湖剧院举行,来自全国19家京剧院团、戏剧机构的70多位选手齐聚津门展绝活儿,全国青年京剧人才培养发展等也受到各京剧院团长的关注。

  为了给青年演员搭建展示提高的平台,天津京剧院2012年开始举办“炫彩青春”系列展演,培养出多位央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这一培养青年演员的好办法被各地兄弟院团认可,他们希望青年演员有机会到天津交流展示。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展演从去年起变为全国性的,今年有更多院团报名,更多演员参与进来。不管是院团还是青年演员,都对全国性展示交流平台很渴望。”天津京剧院副院长张正秋说。

  天津京剧院邀请全国有声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教育家、评论家等担任本届展演的指导嘉宾,通过观看展演,对青年演员发展给出建议。“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平台,京剧演员平日里练功很枯燥,没有上台的机会,人才慢慢就荒废了。”张正秋说。有了平台和专家指导,能提高青年演员的积极性,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李珊珊说:“这一段时间大家都很用功,团里练功的地方都紧张了,大家就错开时间练习。每参加一次展演,演员的水平都会提升一大截。”

  “我们院的青年演员有上百人,优秀的人才非常多,但大家能上台主演的机会并不多。”此次来参加展演的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马博通说。相比京津沪京剧演员人才济济的情况,一些地方京剧院团还存在人才断档问题。“为了参加这次展演,我们专门设置业务考核,从20多人中选出3位演员来天津演出。”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说,“人才梯队应该分为老中青三代,我们剧院的老同志基本退了,现在是中青年挑大梁,但青年演员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想办法把他们送出去参加培训,或者请优秀的京剧演员来我院排戏,以此锻炼演员队伍。”在目前人才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各地方院团抱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想法,纷纷来到天津一探全国院团的青年人才到底有多少。“希望人才能流动起来。”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说。

  8天的演出,所有演出票提前一周售罄,天津观众爱戏、懂戏、氛围好,这也是青年京剧演员渴望到天津参加展演的重要原因。“我们也爱看新面孔,这些小演员的基本功都挺好,我是上个月买的票,现在京剧票还挺不好买的。”连看两天演出的观众何大叔说。“培养青年演员的同时,也在培养青年观众,只有观众这片土壤肥沃了,京剧艺术之花才能盛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说。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戏曲艺术都很重视,希望这样的展示交流活动更多一些,受到的关注也更多一些。”赵景勃说。从首届“炫彩青春”活动开始一直担任专家评委的戏曲理论家刘连群说:“京剧艺术今后传承质量如何、能不能保持活力,关键在青年一代,如何尽快让青年人成长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青年演员需要名师传授和个人努力,也需要更多交流、实践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5月9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黑龙江培训“非遗”接班人
下一条: ·“新乐府”走近年轻观众:传统戏曲也可以这样“打开”
   相关链接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中国民俗学会通过教科文组织“非遗与新冠”平台分享实践案例
·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王舒]论网络平台下的民间文学创作·[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纪录片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平台
·活态传承京剧舞台脸谱艺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发布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传播昆曲的国际新平台
·毕兹卡的阳戏·“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打造优质中华文化展示平台
·[李娟]网络平台中的笔仙传说实践·寻根京剧“京剧发祥地”揭地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