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杨清媚]无用之人类学的想象力
——读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
  作者:杨清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1 | 点击数:4626
 

 

听过不少人议论说,王铭铭的书越来越难懂,越来越飘乎;连带地会附议,人类学这样搞有啥用啊?对此深表赞同。这种没有用的学术,已经很稀少,以至于显得很怪异。手中这本《西方作为他者》①,便属于这种没有用的学术之列。书的字体大,还配上好些插图,看着挺花哨;讲的是一个人类学者在古史中穿行的经历,没有村子和土著,也不追求精确的史实,书非正统意义上的人类学民族志,倒像是作者读书到有趣之处,禁不住手舞足蹈。然而,追随他的脚步而去,会越发感到沉重,英法人类学骨子里的严肃和深沉、思考和想象之成瘾,渐渐显露出来。
书写历史本身即为一种想象,这种想象是要努力靠近历史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不仅仅是事件的真相,还包括了观念———某一人群看待他们自身世界的心灵图式,它为人们探索世界的活动注入意义。通常我们更为关注这些活动的痕迹,而忽略了他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忽略了这两者原本就结合在一起的历史过程。
作这样“一种历史中的观念旅行”,从穆天子的八骏神游进入西王母与昆仑的世界,再从秦汉帝国进入泰山与海上仙山,然后从东汉以后的印度佛国进入高僧的理想化他者世界,最后,从唐以后的“南海”及元以后的“西洋”进入近代化的历史,作者意欲跨越的不仅是物理学上的时空距离,还有历史哲学上心灵的隔阂。因为这个隔阂,我们相信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西文明轰轰烈烈相遇的坐标,在这以前,中国是遗世独立的末世繁荣,从这以后,才逐渐迈开它向现代世界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不能接受,穆天子西行,向西王母献歌致礼之“韵事”确曾发生———或许把历史想象为战争片远比想象为爱情片更为合适。
对这一隔阂的反思,其核心在于对历史上华夏他者观念的梳理。如同书中伴随周穆王向西神游所发现的,在近代的“西方观念”发生之前好几千年,我们已有“西方”的概念,并且不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理上的绝对指向,而是对应东方,甚至南方、北方的“真实地理”和“幻想地理”的综合;一个流动的“西方”,与其对立的流动的“东方”,其实两者早有混合与变动,但无论这种变动为何,这种结构呈现的稳定性,并不会轻易改变。“西方作为他者”的题意便可解为:
首先,历史上的中国华夏,以一种东西之分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基于这种观念,产生了三种他者观类型:一种是“他者中心主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一种是以帝国文明为中心的朝贡主义式的他者观;一种是混合了他者中心主义和朝圣主义旨趣与内涵的他者观。从时间上说,这种混合的他者观先出现,奠定了前两种他者观的基础。其次,由此投射到来自远方的具体之“物”上,常以物之灵气作为增强国力的途径,作为自身道德的合法性来源,甚至自我拯救的良方。这就促成了由东向西,或复由西向东的旅行,如穆天子西征,法显等人西天求佛,近代以来对于西方各种主义的取经,等等。再次,不仅如此,这还意味着作为意象存在的“远方真理”,常与华夏世界的“治”与“乱”形成密切关系,影响着历史自身的塑造。生逢乱世之时,尤其促成身体之旅行向观念之旅行的转换,其方向由外至内;而生逢盛世之期,更为关注观念之旅行通过身体之旅行以达成,其方向由内至外。至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穆天子等人的出行,实践着东西方的观念图式,亦种下我们文明之根本。深植在我们文明当中的这种混合的他者观,同时包含了两种互相对反的他者观念——在书末,分别被表述为“帝国之眼”和“他者为上”——直到近代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身上仍有深深的烙印,却在20世纪初的国族主义强力下被视为历史的糟粕和殖民情境的产物加以抛弃。简言之,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文明的根,而陷入一种不知为何的文明的迷思。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类学或可重拾一种好古之心,只是这种好古,作为“有用的人类学”的点缀尚为多余。原因倒可以理解,在我们已经贬斥社会/文化进化论的时候,却迷信一种学科的进化论,我们以为身体的旅行便是人类学的全部,常常否定了像早期“摇椅上的人类学家”那样富于想象的思考———他们那种淡定从容,一种精英式思考的风度,不应该仅仅是追念。
① 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04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户晓辉]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
下一条: ·[吴励生]在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中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上)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