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王铭铭]郝师:一个别具传奇的师者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8 | 点击数:4636
 


郝苏民教授在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研究生学术活动周做主题讲座

(资料图片)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我受这个研究所创办人费孝通先生开创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之启发,渐渐开始 “西行”。作为一位以东南民族史、考古学与社会人类学为主业的研究者,在穿行于西南之间,我暗自生发了某种“西北心态”。所谓“西北心态”,无关乎学术研究的地区转向,其中奥妙之一,是郝苏民先生。

  我对郝先生的称呼是 “郝师”。“郝师”中的“师”字,是我内在感受中郝先生与我之间关系的贴切称谓。在我印象中,郝师一向不倚老卖老,他热爱与晚辈为伍,在教导我们时采取了一种平等相待的方式,循循善诱。我对这有深刻感受。有一次到兰州,我观察郝门的师徒关系,有一个发现:尽管二位高足对郝师毕恭毕敬,但一旦谈及学术问题,他们便变得有些“不恭”,善于表现自己的见解,而郝师在此刻,也立刻变了样,从“教坛”上走了下来,谦卑地面对学术。

  来兰州数次,有机会到西北民族大学郝门聊聊,我总借机表露我的想法——郝师这代人亲历了新中国六十年的种种风波,对于我们从事的学问之风风雨雨更是有深刻体会,这些东西不仅能展现郝师这类人物的“奋斗”,而且与我们的学术命脉息息相关,若是能做他的口述史研究,那意义将很重大。

  郝师的外貌与其内在的 “自我”之间,形成了一种少见的连贯性,融合成一种叫作“人格”的东西,展现出一种难以推翻的青春。郝师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物,其“己”,或其“自我”,自身即为“世界”,他带有世界的特征。

  郝师的“体质特征”,既成于祖传,又成于其传奇般人生。郝师是保有 “波斯胡”特征的回人。1950年以后,他成为了一位在心灵上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他曾以蒙古语翻译汉语笑话,以汉语翻译蒙古语笑话,在权威报刊刊载。他21岁成为“助教右派”后,曾“流落”于甘南甘加草原,与藏民、牲畜、草木为伴,在这个艰难的岁月中,学会了藏语。郝师一向对西北各民族民间文学富有激情。改革开放后,他除提出著名的“卫拉特—西蒙古研究”并身体力行对此进行民间文艺学式的研究外,还致力于蒙古八思巴文的释译和考辨,同时,通过对蒙古语族各族群及周边其他族群的民族志研究,展示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性,呼应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张。从创办民俗学专业,到营造一个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三位一体的学院,郝师在学科建设方面,建树卓越。

  郝师主编《西北民族研究》,这本杂志创刊于1980年代中期。在他的精心雕琢下,杂志始终坚守 “学术杂志特色”,从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郝师时常在主编前言中表白自己对于时事的反应,其文风,俏皮辛辣,却不失严谨性与勇气,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情怀。《西北民族研究》主要刊登的论文和学术评论,多为我“望洋兴叹”,其涉及的领域主要是西北诸民族与文明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郝师的专长,似为某种基于语言学与民间文艺学的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然而,其所办杂志,视野却远比这一风格显著的学术取向广阔。我暗自常想,一个人物的创造,通常就是这个人物的自我,从文化上看,郝师似乎也是整个亚欧世界之综合体;这位通晓数种语言文字的老师,对其他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都兴趣盎然。作为郝师之功业的《西北民族研究》,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郝师本来的“他”。这个“他”离我很遥远,我很难“领悟”,但正是这个遥远的他,时时能提醒我,处在亚欧大陆枢纽地带的人们,本应给予我们这些“旧大陆”的人类多少启发。

  我说一个人物就是一个世界,不是否定人物的局部性。郝师与《西北民族研究》一样,是世界的一个局部中生长出来的。然而,无论是人还是物,其整体意涵时常是从其局部处境中获得的。郝师与他从《西北民族研究》展示出来的那个世界的局部,都以“枢纽”,或者说以“缩影”为方式,让我们感受着这个世界的丰富。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0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我所认识的郝苏民巴克西
下一条: ·[马戎]将使命书写在西北大地上
   相关链接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郝苏民教学人生与学科建设访谈记·[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郝苏民]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
·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中美文化对话,从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说起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
·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讣告:柯杨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
·沉痛悼念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志文先生·[毕雪飞 岩本通弥]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