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朝戈金]我所认识的郝苏民巴克西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08 | 点击数:3854
 

郝苏民先生在他的书房中

(资料图片)

 

  在郝苏民先生面前,我是后学,常常尊称他郝“巴克西”(蒙古语“老师”之意)。不记得彼此见面有多少次了,大多是在学术场合。郝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气场”。近几年,有些花白但浓密的胡须,更衬出他的炯炯双瞳,一派凛然丈夫气概。

  郝巴克西现在是西北民族大学的资深教授,《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的主编,民间文化研究圈子里的人,人前背后都被称为“西北王”。他谈锋机敏,为人和蔼,课堂内外循循善诱,给人一介书生的强烈印象。其实他早年的经历却堪称跌宕起伏。不过,今天的郝巴克西,就是这么一路风雨走来的。我斗胆猜测,正是曾经领受到的精神上的苦难和排斥、身体上苦重活计的磨砺,才让我们今天的郝巴克西,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还有处事不惊的历练气概和超乎寻常的强韧性格。与底层民众的朝夕相处,强化了他对民众文化的热情和体悟。所以,身为大学者的郝巴克西,还有一份亲近民间、关怀民众的深厚情怀。

  郝先生出身回族,早年研习蒙古语,在八思巴文之外,对喀尔喀方言和托忒方言都有心得。后来被安排到藏人中接受再教育,趁便学了藏文。这些民族语文的修养,成为他生活转机的由头,也是他学问大厦的坚强支柱。郝巴克西在内心深处,似乎更接近于另一种学者。他对河西走廊和北亚草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的了解,与他长期在民众中生活分不开。民间的智慧、草根的情怀,成为构成郝巴克西学术谱系底色的重要元素。他后来在教学中、在学术研究中、在文化活动中,都不断倡导、呼吁关注和研究那些往往被主流学术所长期忽视的族群文化。人文学术,若是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怀,则研究所得也往往是苍白的、贫血的、缺少冲击力的。反过来说,那些关注生命、关注精神和情感、关注当下境遇和今后走势的人文学术,往往更显现出力量和存在的价值。郝巴克西关于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调查研究的项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专业意见和许多学术性表述,就是我特别钦佩的有生命质量的、对国家和民族有裨益的学术。

  郝巴克西是著名民俗学专家,所以文化部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之初便聘请他为委员。我国的非遗工作从一开始便遇到诸多挑战,而且每一宗挑战都难以应付。如何看待和评价民间信仰活动,就是对专家组成员学养、智慧和经验的很大考验。郝巴克西,以我所知,在提供专业意见上贡献良多。另外,在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郝巴克西也提出过许多很重要的建议,并带队到农牧区进行科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形成系列学术成果,为文化政策制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事业、为区域文化的专题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乃至成为某些专题研究的示范性成果。

  郝巴克西在规划学科格局、推动学术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花费的心血,令许多同行钦佩和景仰。《西北民族研究》是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最有影响的学刊之一,且影响日隆,就与郝巴克西这位德高望重的主编的声望和他颇有远见的办刊理念大有关系。西北族群交错,文化交叠,而学术研究整体则略显不足。郝巴克西率先在西北民族大学开创民族学和民俗学学科点,教授硕士和博士,培养专业人员,这对于形成合理学科布局,对于推动西北地区学术建设,意义尤为深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0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圣敏]热情如火的学者和掌舵人
下一条: ·[王铭铭]郝师:一个别具传奇的师者
   相关链接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郝苏民教学人生与学科建设访谈记·[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郝苏民]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
·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中美文化对话,从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说起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
·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讣告:柯杨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
·沉痛悼念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志文先生·[毕雪飞 岩本通弥]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