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4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4年两会专区

[唐仲山]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作者:唐仲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02 | 点击数:3744
 

 

中国民俗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
 
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唐仲山
(青海民族大学)
摘 要: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关键词: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谈思嘉]南京白局现状分析及保护传承对策刍议
下一条: ·[陶波]民间信仰,宗族与社会变迁
   相关链接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凌崎]郧西县“打带诗”仪式调查研究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