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宗迪]天文学史上的“织女”与“牛郎”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2 | 点击数:6714
 

 

图片来源:百度


  ■刘宗迪

  大概古往今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己小时候某一年的七夕,听大人们讲起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大人们肯定还会指点着孩子仰望夜空,辨认星星,告诉他头顶上那一条横贯夜空、白波浩茫的银河就是分开牛郎和织女的天河。银河的西岸,满天繁星中最明亮的那颗星,就是织女星。还有两颗较暗的星星,与织女鼎足而处,正好成一个纺车形,附近另有四颗暗暗的星星,组成菱形,那就是织女纺线的梭子。银河的对岸,织女星的东南方向,有一大两小一字排开的三颗星,中间那颗明亮的就是牛郎星,又叫牵牛星,牛郎两边那两颗稍暗的星星,就是牛郎用扁担挑着的一对儿女——“扁担星”。“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这样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从银河边脉脉相望的两颗明星间,初次领略到爱情的珍贵和离散的忧伤。

  牵牛、织女两星之得名,乃至七夕乞巧节和牵牛织女故事的来历,都与星象纪时制度有关。星回于天,四时代序,群星的流转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光阴的轮回,对于古人来说,星象的意义在于标志了节序的转换和农事的早晚。


天琴座的纺织娘


  让我们从织女星谈起吧。

  织女星,在西方星座体系中属于天琴座,是天琴座的主星。目前,它的位置是赤经18h36m56.3s,赤纬+38°47'01″,视星等0.03,是北方夜空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一颗恒星,在整个夜空中它也是排名第五的亮星。由于织女星的赤纬将近39°(北京约在北纬40°),正对应北方中纬度地区的天顶位置,因此,在北方中纬度地区,包括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一年当中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夜晚,在特定的时刻,织女星正好高悬天顶,抬头望去,散放着迷人的清辉。织女星不仅璀璨夺目,而且高悬天顶,地位显赫,因此这颗星自古以来就引起世界各民族的关注。各个古老民族都根据织女星在夜空中独特的地位,加上自己对这颗星星的理解,赋予这颗星意味深长的名字。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天文知识发达最早,在泥板文书中织女星就见于记载了。亚述人称织女星为Dayan-same,意为“天堂判官”,阿卡德人则称之为Tir-anna,意为“天堂之魂”,“天堂判官”或“天堂之魂”的名字,暗示了在两河流域的先民心目中,织女星高踞天顶、至高无上的地位。巴比伦天文学家则将织女星称为Dilgan,意为“光的信使”,自然是因为它非凡的光彩。在古代波斯拜火教经典中,织女星又是被称为Vanant,意为征服者,也反映了这颗星君临众星的地位。

  在古埃及、古印度和阿拉伯,织女星都被想象和描绘成一只雄鹰或秃鹫的形象——凶悍的鹰鹫是蓝天中傲视众鸟的王者,鹰击长空,凡禽畏服,在很多民族中都被视为王权威严的象征,直到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国徽和王族的族徽仍采用鹰鹫的形象。

  在古希腊,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希腊神话中把它说成是俄耳甫斯的七弦琴,在现代西方星图中,这个星座就被描绘成七弦琴的形象,而织女星正好处于琴柄的位置。但在希腊更古老的星图中,这个星座却被描绘成一只秃鹰的形象,透射出了与阿拉伯天文学之间的渊源。在希腊神话中,织女星的来历还有另一个版本,称织女星座是被好汉赫拉克勒斯杀死的斯廷法利斯湖怪鸟所变。把织女星想象为一只天上的巨鸟,这意象显然也是受了东方民族的影响。

  华夏民族的先民也早就开始对织女星进行观察,并根据它在夜空的位置和姿态判断季节和农候。载于《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是一篇来历甚为古老的华夏岁时文献,其中按照一年十二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每个月份的物候、天象、节庆和农事。《夏小正》中两度提到织女星,一是在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意思是说,在七月的黄昏,看到织女三星中由两颗小星形成的开口朝向东方;一是十月,“织女正北乡,则旦”,到了十月拂晓,看到织女星的两颗小星形成的开口朝向北方。春秋代序,群星流转,织女三星在夜空中的方位和姿态也不断变换,古人注意到这一点,就根据织女三星开口方向的改变,判断月份和时节。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说的是七月黄昏时分织女升上中天的星象。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从黄昏到拂晓,星星在夜空中也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随时辰而西流。华夏先民习惯于观察昏、旦中星,即在每日的黄昏或拂晓时分观察出现于正南方(亦即子午线,北方为子,南方为午)上的星星,据以判断时节,这一点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惯例。

  由于织女星位于北方夜空的中纬度天区,因此,织女星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与子午线的交点正好位于中原地区的正上方,恰好处于天顶。《夏小正》时代的华夏先民们,每到七月的黄昏,仰首观望,只见银河西畔,正当天顶的位置,在头顶的正上方,明星高悬,光彩熠熠,在满天繁星中格外引人注目。这种美丽的星象肯定很早就给华夏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们就用这一天象作为七月的标志。

  古代巴比伦、印度和埃及的天文学家,因为织女星高翔天顶且光华绝代,极具王者风范,因此赋予它一个蕴涵雄性意味的名号,“天堂判官”“天堂之魂”或“雄踞之鹰”,可谓实至名归。四大古老文明中,惟有古代华夏先民独具一副温软心肠,将这颗星想象为一个婉约的女子,别具风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2014年08月01日 08:52:48 15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鬼”是人的另一半
下一条: ·[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