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方式立体多元
“为了让公众对此次展览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在布展时也颇费思量,提供了立体多元的展示平台。”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说。
主办方在展厅内特设非遗出版物阅读体验区,是为读者开辟的专享阅读空间,无需刷读者卡便可在设置了开放式书架、地毯、沙发、绿植、平板电脑的空间内舒适地阅读,还可体验非遗题材软件的应用。
出版成果展还与同期在国图举行的“非遗保护讲座月”活动有机结合,展讲互动。自2007年以来,国图每年都会举办非遗讲座活动。2012年,文化部非遗司首次联合国图面向读者举办非遗保护系列讲座。今年继2012年和2013年的“讲座周”之后,首次推出“讲座月”,在内容、持续时间以及受众面和影响力等方面又有了新突破。成果展利用讲座月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比如,此前举行昆曲、古琴等主题讲座时,成果展展区就将相关的书籍进行了集中展示,在视频观映区播放相关视音频资料,并同期举行表演活动。
自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非遗宣传工作,因为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主人,人民群众遗产意识的提高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为了提升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我国专门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组织举办了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珍稀剧种展演、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许多重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识、了解和喜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调动他们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如今,普通民众,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认同感、自豪感和参与意识都普遍提高。基层民众的积极响应,人民群众遗产意识的增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具备了深厚的基础。
展出效果广获好评
“非遗出版成果展是否能如其他主题展一样凝聚人气?”在展览举办之初,主办方还心存忧虑,可自展览开幕以来,这份担忧便被络绎不绝的读者抹去。
读者的认可从非遗出版成果展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好评中便可见一斑。许多读者都觉得这次展览举办得很有意义,更为深入地让大家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河北保定的史先生是国图的常客,在阅读体验区他正在认真地读着一本有关苗族医药的图书:“我本身对传统医药十分感兴趣,展览展出了许多民族地区的医药类书籍,真是大开眼界。”
山西、浙江、黑龙江等省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也专程来京参观展览。“看到全国各地如此丰富的非遗出版成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觉得既激动又欣慰,因为在一部部专著、一套套丛书背后凝聚的是无数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孙亚强说,“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为各地许多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提供了将二三十年的田野考察成果结集出版的平台与经费支持,这使得许多学术理论能够真正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指导具体的保护工作。”
许多非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观看了展览后也纷纷表示,此次出版成果展是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风雨历程的一次系统梳理,是对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理论研究的全面展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年07月11日 01:0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