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奔走在普及民俗文化路途中的学者郑土有
  作者:孔庆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5 | 点击数:3492
 

图为郑土有教授接受采访

  近日,我们走进复旦大学,采访了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郑土有先生。他对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谈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民俗或民俗文化已成为当下媒体和口头语境中的热门词汇。但民俗或民俗文化究竟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问题,在民众中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郑土有教授在采访中给出了他对民俗学的理解,“民俗文化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民俗这种人类文化是各民族民众世世代代传袭下来的、有稳定形式的事物和现象,它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并且不断反复地出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为民众所认同。大体来讲,可以分为民间信仰和民间文艺两种类型”。

  在讲到民俗文化的作用时,郑土有教授表示,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被大多数人忽视,但事实证明,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民俗文化传统正是当代文化走向大繁荣的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在民俗文化被边缘化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使民俗文化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被民众所认同和重视,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了。谈及这一点,郑教授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是民俗文化普及要从小抓起,让下一代从小就重视民俗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价值认同,这是民俗文化普及的关键。其次还要在制度上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普及措施,将民俗学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之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点缀性的学科,在国家重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引导民间机构和民众自身参与其中。

  知易行难。无论是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开发、利用,都需要政府、市民、商家、媒体、学者和研究机构等主体单位多方协同努力,需要在取得一致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各方的权责,以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力争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共赢、经济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共赢,使民俗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有力支点。(文/孔庆利)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4年06月24日 14:45:0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振]袁家骅:“歌”以记言 “研”以致用
下一条: ·在田野中积累地方性学术经验
   相关链接
·[郑土有 李亚棋]伊维德河西宝卷英译研究·“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复旦大学举行
·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郑土有]孝: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郑土有]“固守”抑或“开放”: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两难问题·郑土有 尹笑非 主编 :《“陈”门立雪:文艺民俗学研习录》
·[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讲座预告】郑土有: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的讨论(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4:00)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郑土有]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
·[郑土有]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郑土有:春节是一种民俗的教化场
·[郑土有]普遍与特殊:中国农民画发展中的几个悖论·郑土有:《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郑土有:“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第一次活动
·[郑土有]立足中国本土,深化民俗研究·[郑土有]潜心问学世纪行——罗永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
·“口头叙事研究的途径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学科简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