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外电:中国民俗旅游热引发“商业混乱”担忧
  作者:法新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01 | 点击数:6066
 

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的苗族人吹起芦笙庆祝传统的芦笙节

  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外媒称,跟着舞龙队伍游行,为斗水牛加油,与村民同唱民歌,一名十分陶醉的游客在为期三周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游期间列举出了这样的景象。

  据法新社4月15日报道,为了看到这些多姿多彩的传统表演,这名男子乘飞机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西南部的贵州省。他谈到了少数民族旅游的利与弊。

  这名姓何的游客一会儿讲述当地习俗,一会儿夸赞身着刺绣服装、佩戴银头饰的苗族女性。他说:“他们的文化稍有点落后,但正是因为这种落后,他们才拥有这种质朴。”

  像他这样的游客正带动起一场中国国内旅游热,这股热潮正为较为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资金并支撑他们正在消失的传统,但也可能催生营利主义和模式化。

  来自中国北部的何先生承认,大量游客涌入少数民族地区破坏了它们原汁原味的感觉。

  他惋惜地说:“对我们这些早期来过贵州、体验过它的质朴的人来说,我真不知道这些传统方式几年后还会不会存在。”

  在贵州,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中国55个得到中央政府确认的少数民族的成员,何先生正观看的是舟溪镇一个重要的苗族节日。

  男子用芦笙吹出类似风笛的旋律,和头上戴花、彩带从腰部垂到地上的女子一起摇摆。

  附近放着几架子的民族服饰供游客装扮起来拍照。

  39岁、不会写字的裁缝王阿花(音)说,人们对她裁制的服饰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现在超过了1万元。她说,游客并没有看不起她,他们“很开心、很有礼貌”。她说:“他们来这里很好。”

  中国国内游客去年同比增长10.3%,达到32.6亿人次,带来了超过2.6万亿元收入。

  政府推动旅游产业以及民族旅游,既为了创造收入,也为了宣传中国幸福多样的形象。

  贵州现在正努力开发自身的民族财富——2012年,它从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增加了30%,达到1860亿元,约占其当年GDP的四分之一。

  对贵州旅游业进行过研究的埃默里大学人类学家珍妮·乔(音)说,游客带来了好处,例如更好的道路和赚钱机会。但他们也可能将安静的村庄变成拥挤的主题公园——邻省云南的热门景点丽江和香格里拉就遭到了这样的批评,并迫使当地民众遵从老一套模式。

  乔说,“如果一个地方变成了旅游目的地,那里的居民就有点像被时间冻结了”,以便维持那种“游客们想要看到的幻想泡沫”。

  牛津大学研究中国族群的专家礼萨·哈斯马思说,要想真正获得经济回报,少数民族需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的。

  他说:“中国并未超越这种‘让我们来了解这个少数民族’的思维,变成‘让我们来尝试使这个少数民族融入我们’。”

  46岁的舟溪居民王则军(音)担心舟溪可能陷入同附近的西江镇一样的商业混乱。

  他抱怨说,五年前,西江几乎不通车,但如今物价暴涨,表演者都是从外面雇来的职业演员。

  他说,那里的本地人只能找到清洁工的工作,舟溪的很多人都离开贵州出去工作了,他那两个分别是18岁和20岁的孩子住在940公里以外的地方。

  他在说到西江时说:“没什么可看的。食物又贵又假,那里没什么好的。”

  (原标题:外电:中国民俗旅游热引发“商业混乱”担忧)

 

  文章来源:新浪-参考消息 2014年04月18日07:3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落户景德镇 打造“活起来”的遗产
下一条: ·2014泰山东岳庙会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周启动
   相关链接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徐麦]“地方”感知:民俗旅游研究新思路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刘爱华]乡村振兴语境下民俗旅游景观化趋向审视:婺源篁岭的个案研究
·[李敏丹 林敏霞]口头传说和表述类非遗的景观叙事转化·[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刘德龙 张兴宇 袁大伟]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梅联华]对中国民俗旅游的思考·[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消除贫困,共享繁荣: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业
·[Ananya Bhattacharya]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刘英钟]海南儋州调声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开发调研
·[艾菊红]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 以澜沧拉祜族的旅游业发展为例·[程鹏]旅游民俗学初探: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