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陈泳超]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学术史家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23 | 点击数:2827
 


  刘锡诚先生的皇皇巨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已经被公认为民间文学的学科经典,比起它对于史料的苦心搜集和细密梳理,更为人称道的,是将很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学者发掘出来,磨洗淘光,以尽量鲜活的面目重现于世,其中体现的不单是刘先生冷静的学术判断,也包含着他人道主义的历史情怀。我因缘际会曾对程憬及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做过一点事,在此过程中向刘先生夫妇多次请教,对两位先生的此种情怀感受颇深。

  当我第一次从顾潮先生那里得到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排印稿时,我知道此前关注过此稿件的只有刘锡诚和马昌仪夫妇俩。马先生早在1994年就发表了《程憬及其神话研究》 ,从神话学的角度首次对程憬学术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刘先生则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以汪曾祺为中心,交代了这部书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曲折经历,其间关目大多是刘先生亲力亲为的,故其感发尤为真挚。我专程前往刘府拜访,刘先生拿出几个厚重的文件夹时时翻找,很激动地向我补充说明了不少记忆中的那段历史,并找出路工先生为之撰写的“出版说明”手稿以及另外一份疑似程憬手稿的残卷,毫无保留地向我推荐、说明。那些厚重的文件夹,后来就转化成了那部厚重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其中“程憬的神话研究”被列为单独一节有12页的篇幅。而我借助这些珍贵资料,加上顾潮老师那里与此书稿同时装袋的不少相关字条,终于把该书稿的苦难历程弄清楚,并将详情行诸文字,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书的跋语正式面世了。当时我的那些文字主要限于事实的交代,其实,在此过程中我还深深感受着从顾颉刚到汪曾祺再到刘锡诚、马昌仪他们一以贯之的人间情怀,这种情怀如此温润,使我的感动一刹那间直指心渊,比任何学术领悟要更加珍贵。

  原本此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计划为原清华国学院师生各编一本代表“文存” ,成其“院史工程”《清华国学书系》 。2013年春,主持其事的刘东教授将程憬先生的“文存”工作责成于我,使我又想起了刘先生家藏着的那部手稿残卷,就盘算着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将它出版。此事因我闭关著述而耽搁了半年,到冬天正式启动时,我立即给刘先生拨了电话,刘先生命我择日再去他家面谈。

  那天我刚一进门,刘先生立即将我领至内室,把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牛皮纸信封交给我,里面装了包括那手稿残卷在内的三件物品,并有两页“荣宝斋”朱栏八行笺,刘先生在上面用毛笔书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泳超同志:

  神话学家程憬先生的一部遗稿残卷,在我处保存,前后已有半个多世纪。当年经手此事的路工先生早已不在人世,我在他领导下经手处理他的“神话研究”遗稿,以及这部可能是“希腊神话研究”或“希腊文明史”的遗稿,一直没有结果。我已进入耄耋之年,现将此残稿、路工先生一九五八年草拟的出版“说明”及先生亲笔改过的“创世纪”十八页转交给您,或保存,或代为寻觅一妥善机构保管。您为他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出版,付出了心血,程憬先生地下有灵,定会感谢您的,相信这部残稿您也会帮它找到一个好去处的。

  刘锡诚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廿日

  那一刻我的感动无以名表,恍然间便想起刘先生为汪曾祺先生写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想,刘先生之所以能这样准确地概括汪曾祺先生,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气血,这里的“他们” ,还应该包括顾颉刚先生、路工先生、马昌仪先生以及顾潮先生等等所有正直良善的学人,他们的术业容或有专攻,他们的成就容或有高下,但他们的良知和情怀却是井然一系,这正是我们愿念中的学术根脉,也孳乳着我们这些后辈小子依然乐游于学界的无上快意。为此,我径直抄袭原题,用“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学术史家”来指称刘先生本人。虽然经过多方考证,现已断定那个残卷应该不是程憬先生的手稿,但我依然会遵照刘先生的嘱托,为这些珍贵学术物件“找到一个好去处” ;而刘先生那两页风神俊朗的信笺,我也会什袭珍藏,以备在翩翩浊世之中时时披览,不独浇灌学业根柢,抑且羁縻自家放心。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3月21日第8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下一条: ·[李修建]“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