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即将在京开幕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286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讯 “百节年为先”,春节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辞别旧岁,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广义的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初八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切切实实感受时间的意义,享受生活的喜悦。同时,为了更好地庆贺、纪念这辞旧迎新、充满希冀和欢乐的时间节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种种习俗,如守岁、拜年、祭祖、贴窗花、放炮仗、逛庙会、闹社火、看大戏等等,并将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其中。因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文化价值,2006年春节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宣部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的部署,2014年1月19日至1月26日,文化部将在北京市石景山体育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活动。展览由“序”厅和“笔墨绘春”、“张灯结彩”、“舞动春风”、“雕福塑瑞”、“锦绣前程”、“点石化金”、“品味醇美”8个单元构成,分为1号馆1400平方米和2号馆640平方米,共计2000多平米。展示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剪纸、年画、灯彩、风筝、面人、泥塑、香包、织锦、陶瓷、漆器、茶叶制作等80个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邀请80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制作、销售其作品。广大公众可通过精美的实物和图文并茂的展版了解各地年俗文化特点,体验全国各地的年节习俗,并在欣赏代表性传承人精湛技艺的同时,将绚丽的剪纸、生动的年画、多彩的灯笼与温馨吉祥的祝福一起带回家,红红火火地喜迎新春。

  活动开幕式于1月19日上午举行,届时将有京西太平鼓、白纸坊太狮等北京闹春游艺项目进行表演。展览期间每天9:00-16:30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可现场领票参观。

  近年来,每年春节期间,文化部均会组织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活动,丰富节日期间文化活动,宣传展示春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2009年、2012年文化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2010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在民族文化宫举办了9场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2011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市金源新燕莎MALL、北京市百货大楼、朝阳大悦城和国瑞城购物中心等举办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2013年文化部开展了春节文化摄影(DV)优秀作品评选。经过持续不断的宣传展示,全社会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日益关注和重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雪顿节、傣族泼水节等34个民族的53个传统节日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年画、剪纸、花炮制作技艺、灯彩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也列入了国家级名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传统节日保护全面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龙头”。

  本次展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具体承办。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永定河传说”、“石景山太平鼓”等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得到良好的保护传承。作为此次活动承办方,石景山区紧紧围绕“文化兴区”、“文化惠民”战略实施,着力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石景山区将全力做好此次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为市民群众参与活动提供坚实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为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编纂“数字大典”
下一条: ·泉州民俗专家黄炳元先生去世 曾主持修复天后宫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