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担当
  作者:许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9-20 | 点击数:3928
 

  日前,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袂策划打造的《亚鲁王书系》终于面世。该书系融合了史诗整理编译、歌师访谈纪实、苗疆图片白描三部分,以《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三个分册呈现,全景展现了《亚鲁王》的传承地、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变异等情况,为世人描绘出《亚鲁王》这部苗族史诗产生、传承的苍凉悲壮画卷。贵州籍学者乐黛云先生在总序中称它“构建出一部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卓越典范”。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整理与保护的角度,《亚鲁王书系》的出版,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史诗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整理研究模式,而且在“非遗”整理保护传承与自觉担当文化责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传承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中即包含了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容。作为一个既受中华文明文化教化影响同时又具有丰富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省份,贵州有多达73个项目、1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省级名录440项,地县级名录数千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贵州多个世居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纽带和文化载体,她构成了贵州特有的文化基因。

  2011年,《亚鲁王》以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亚鲁王》长达万余行的鸿篇叙事,反复吟颂着一个主题,就是逃亡,这也是世界上众多古老民族史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到圣经中的《出埃及记》都讲述了人类为了反抗奴役压迫,寻找自由安宁的家园,而辗转迁徙、艰辛备尝的苦难故事。《亚鲁王》与之比较毫不逊色,它以恢弘的篇幅,全景展示了苗族先民为抵抗强敌杀戮、寻找族群生存之地,而披荆斩棘、不屈不挠,从中原一路南下开疆拓土,终于在西南边陲的大山深处安顿下来的历史长卷。为《亚鲁王》的抢救与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冯骥才先生曾说:“如果没有《亚鲁王》,苗族的很多历史就会完全消逝。”《亚鲁王》是民间口头文学,更是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精神承载;它不仅仅是一支民族自身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的前世今生。保护好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文化,就是为世界文化作贡献。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导者,政府文化部门在贵州“非遗”保护传承与研究中认真履职,恪尽职守至为重要。

  当然,在贵州这样的“非遗”资源大省,“非遗”保护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远远不够,亟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民间参与。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两个巨大的成就: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二是广泛的民众参与。“民众参与”与“非遗”保护间有先天的耦合性。首先民间是文化的源泉,民间是“非遗”的土壤,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必须深入民间;二是“非遗”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群众,珍贵的文化遗产要存世,“非遗”保护传承的理念必须深入人心,成为民间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三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要出成果,出精品,就需要深入挖掘其沉淀的历史内涵与民族心理,精神特质与审美习惯,而不仅仅停留于保护层面。在这一过程中,非借助社会与民间的学术研究力量不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涉及面广,精品的生产过程中,多学科的参与、专家的立场、学术的视角、科学的方法、人才的荟萃,都是必须和迫切的。冯骥才先生还说:“《亚鲁王》的诗行间蕴藏着苗族人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海量细节,亟待挖掘研究,是一个尚未打开的宝库。”此次《亚鲁王书系》之《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的问世,无疑是《亚鲁王》保护传承中的一个大台阶,是政府文化部门充分吸纳与整合社会和民间力量共同创造“非遗”保护传承精品的典型案例。

  贵州是“非遗”大省,其资源的丰富与独特在全国位列前六名,“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任重道远。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更好地履职,首先要有文化,有知识学养和审美眼光,这是具备起码艺术判断力的基础。同时,还要具有整合资源,擅借外力外脑的胸襟气度。“非遗”资源虽为民族和地域特有,同时也是整个中华大家族的传统瑰宝,我们的保护与传承,期待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起这项繁重而富有意义的事业。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贵州日报 2013-09-18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
下一条: ·冯骥才谈古民居:我非常反对“开发”的观念
   相关链接
·[杨利慧、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