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李志斌]祖宗崇拜俗尚下的村居环境
——合阳县灵泉村的调查
  作者:李志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25 | 点击数:4597
 

  

        在陕西省东部的黄河岸边,有一处古老而文明的地方——合阳县。大禹治水之后,这里被封为“辛”。夏启封支子于莘,这里成为号称“大邦”的“莘”,或称“有莘”国。商相“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周文王妃太姒诞生于莘。1976年这里出土了现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的13字铭文战国“夏阳鼎”。汉武帝六次去山西万荣祭拜后土祠途经这里,筑望仙宫,登升仙台,武帝祠至今保存完好。唐太宗宣召合阳李家庄寺晖朗禅师进宫讲经说法,昭示了这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合阳形成了浓厚的敬祖俗尚。尽管屡遭大自然的侵蚀和社会变故,如今敬祖实物仍多有遗存。在近十几年的民俗学调研中,笔者深入村落,入户考察,走向田野,捡寻实物,发现本县一批完好的祠堂,系统的族谱,珍贵的祖先影轴和木主,还有丰富的诗词、对联、碑文等文学作品。在敬祖俗尚中,合阳县灵泉村是典型的代表。

  灵泉村地处合阳县城以东15公里的黄河原畔,相传该村因有治病灵验无比的水泉而得名。村落海拔480—600m,年降雨量556.7毫米,总面积约3.9平方公里,分老城堡和新村两部分。老城堡占地340.86亩,新村占地约210亩。全村7个村民小组,1910人,4200亩土地。农业经济是群众的主要生活来源,快速发展的红提葡萄和花椒成为农民的大宗收入,2012年人均经济收入8400元。洽合旅游大道从村南穿过,108国道,(北)京——昆(明)高速公路,在建的大(同)——西(安)高铁,均距村不远,交通便捷,出入方便,现属合阳洽川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门户区。

  距村东不远的韩信城遗址证明,两千多年前,这里已有村落。唐代贞观七年(633),黄河岸边的夏阳支姓人,因黄河主道西移漫村,被迫迁来灵泉村居住。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中,党氏族人迁入灵泉村后,丁繁族壮,很快成为村中的主要姓氏。明后期,党族人从事商业经营,商铺货栈遍布全国各地。民谚说本村商户有“四大号,八小号,二十四家匀户号。”源源不断的商业财富汇入村中,党族人便大兴土木,修庙建房,时灵泉村成为本县有名的财东村。党氏家族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人。经济和文化的结合,使古老的祖宗崇拜观念,在灵泉村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物,并对村民的道德观念以及村居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将调查情况简述于后。

  一、祖宗崇拜俗尚下丰富的历史遗存

  意识是人们行动的基础。灵泉村历代尊祖敬宗的俗尚,造就了丰富的实物遗存。现存主要遗物,一是完整的党氏祖祠。灵泉村祖祠现存两处,分别是老祠堂和南祠堂。老祠堂座西向东,由大门、南北厢房、献殿、上殿组成,建筑面积474平方米。据民国12年(1923)重修党氏祖祠碑记,祠堂创建年月无考,仅留明天启二年(1622)三代祖宗碑记和乾隆间上梁文,现存结构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修。大门外看墙上雕刻着砖联:“受姓西来瓜绵椒衍,修祠东向山峙河横。”祠内南北厢房檐下悬垂的雕花柱头和谐对称。献殿、上殿各3间,结构匀称,肃穆庄严。与老祠堂斜对的南祠堂,是党氏后裔的分祠堂,座南向北,由门房、献殿和上殿组成,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两处祠堂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每年春节和清明时节,全族男丁都要进祠堂祭拜祖先。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进祠堂的传统渐次停止。党氏祖祠因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完好的保存现状,被《白鹿原》等多部影视剧选作拍摄场地。

  二是纪念性石碑。现存乾隆四十四年(1779)《党氏二分祖陵碑记》,记载党氏始迁祖午公次子信公以下诸陵墓位置,以防后裔扫墓时迷误。民国12年《重修党氏祖祠碑》,记载了党氏祖祠的历史沿革和光绪三十四年修祠情况。陕西著名学者党晴梵(1885—1966)所书民国12年(1923)《先母雷太夫人墓志铭》,民国13年(1924)《党公子成墓志铭》,民国21年(1932)《先王母李太宜人行状》等,是后人表彰先辈、寄托感恩哀思的证明。

  三是族谱祖训和部分家谱。党氏老族谱在文革中被毁,但族谱中的祖训被传颂于族人之中。党福祖(时年82岁)多次口传党氏族谱的祖训是“耕读传家,勤劳苦学。自强自重,学贵有恒。明理守法,睦邻和众。待人宽厚,克己奉公。”老人说:“这是党家的传家宝,令人感念不忘。”所见家谱主要有,长发丰号后裔所存家谱,记载本支自始祖午公以下历代祖先的名讳和有成就者小传,该支后裔已传至22代。聚义永号思孝堂后裔所存始祖穆公以下的家谱,及1947年党族续谱时的照片等,还有多家所续的新谱,成为灵泉村人口演变及历史文化的实物史料。

  四是祖先木主及影轴。所见主要有前巷某家上房保存的神龛,内存木主7座。后巷赐多堂腰房所存木主5座。新村某家保存的祖先影轴。这些祖先木主至今被恭敬地安放在上房,每到春节或清明,家人都要摆上食品祭献。

  五是祖先遗嘱。现存道光六年党仲坊遗嘱琐言一份,其中包括教育子孙尊祖敬宗的丰富内容。另有大量口传的敬祖俗言俚语,仍鲜活的生存在族人的生活当中。如党晴梵侄女党小青老人记忆的伯父教育子女诗与对联等,仅是敬祖文学的代表。

  二、祖宗崇拜俗尚下的村居环境

  在祖先崇拜传统影响下,村民的治家、处世、待人接物观念,以及村中秩序、邻里关系等,都显示出熔融和谐的特点,表现在:

  1. 悠久的祭祖传统。党氏老祠堂《重修祖祠碑》开宗明义说:“宗庙之设,所以尊祖睦族也。”在灵泉村老人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全族的男丁,都要早早地进祠堂,按照长幼有序排列,恭敬地给祖先排位和影轴叩头。清明时节,在祠堂叩头后,要到祖陵烧香焚钱,祭献食品。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人民公社化后,虽然不再进祠堂和去祖陵祭奠,但各家各户的祭祖活动从未停止。近年国家正式法定春节和清明节假日后,村民的敬祖观念进一步升华。

  2. 浓厚的孝道观念。尊祖敬宗的俗尚,加深了族人的孝道观念。从所见几通墓志铭可知,族人对自己的祖先父母,有浓厚的孝道观念。如《先母雷太夫人墓志铭》:“先母上事慈亲,以妇代子;下育孤儿,以母兼父。迨先祖母弃养,送终之典,尤为尽礼。”村人对父母毕恭毕敬,年高后尽心赡养,死后严遵葬礼,谨守服制。晚清时华亭县县令、本族人党溋洲双亲逝世后,回家丁忧三年,后代对其事记忆忧新。

  3. 良好的村社秩序。光绪四年(1878)的《记荒文》碑写道:当时该村“夜不闭户,盗贼不兴。每与麦大收未尽者,用麦少束,横陈堆上以为记号,及至明日,记号如故。”再从古碑记载可知,村中每有修建工程,首事人、经理人及费用收支,记载井井有条。如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池塘记》,咸丰年的《重修后池暨村西南围墙碑记》,光绪十年(1884)复建福山庙宇碑记,民国12年《重修党氏祖祠碑》等,对捐资银两,修造费用,剩余钱数的安排等,记载井井有条,表现出严密的村社管理秩序。形成这种良好风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族谱中木本水源和祖训中“明理守法”的教诲影响的结果。

  4. 和谐的村民关系。据灵泉村民国21年(1932)《先王母李太宜人行状》记载,该家父辈四人,“同爨者五六十口也。”义聚合号后人回忆,民国间他们家一门三院,四十多口人同家生活多年。像这样几家数十口人同住一院,同灶吃饭,在灵泉村历史上是普遍现象。如从今天三五口之家的生活秩序衡量,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钟鸣鼎食”之家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但只要看看党氏祠堂《重修党氏祖祠碑》中兄弟关系的论述,便能理解大家族和睦相处的根本所在。

  三、祖宗崇拜的当代启示

  在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环境压力增大,家庭结构缩小,婚育观念演变,一些地方腐朽文化侵袭,道德取向失衡。尤其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单亲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等,成为目前社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促进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共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论断。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体贴他人,关心社会的中华传统美德。为此,笔者从中受到如下启示,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中小学教育应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比重,各类教材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例。开展中学生访村史、知家史、爱父母活动。使中小学生深知:爱祖国先要爱家乡,爱人民先要爱父母。爱家乡,爱父母是爱国爱民的基础。各级共青团组织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青年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远大志向。

  2.开展移风易俗,改革加重群众负担的婚丧陋习,提倡婚丧事从简、厚养薄葬的良好风尚。在农村应恢复党支部、村委会管理下的红白理事会制度,根据家庭实际,规定宴席数量。城市婚丧礼仪,由社区组织或居委会协助,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限制诸如看满月、祝寿、乔迁、荣升等庸俗活动,杜绝一切铺张浪费行为。

  3.每个县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应开展两次文明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树立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的好家庭、好村民典范。对逃避赡养义务、劣待老人的不孝子孙,进行道德谴责,造成后果的应追究法律责任。同时注意解决好农村无子女老人的精神和生活问题,以及困难户的安置工作,构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宣传和文化部门应加强引导,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内容,杜绝不健康的艺术节目和文学作品,树立健康向上的正面舞台形象,增加全社会的正能量。

  5.在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各级组织应切实保护好各地遗存下来的老城堡、老祠堂、老庙宇等传统建筑,保护好古民居及相关遗物,保护好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保护好各种有价值的文化遗址。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姜德顺]问学散忆──1980年代中期的少数民族文学课业
下一条: ·[马向阳]我与民俗学论坛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2年9-2023年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2年3月7日至2023年4月13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