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
  作者:刘兴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16 | 点击数:5511
 

  “彝文输入计算机,为彝文古籍整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平台,今后,只要运用这套软件,就能实现彝文古籍整理和彝族文字的信息处理和学习。”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彝学专家王明贵日前介绍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时说。这也是由毕节学院承担的“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毕节市获得的首个国家级课题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于去年11月完成并通过评审。谈到这个国家级的课题,王明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介绍,“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这个项目是由彝学研究院老专家陈英先生领衔申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5年立项的“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及信息化项目”中的一个课题,这是毕节学院首个国家课题,也是毕节地区(今毕节市)的首个国家课题。

  他说,课题负责人是著名彝文研究专家陈英先生,他曾经参加过《增订〈爨文丛刻〉》、《宇宙人文论》、《简明彝汉字典》的编纂,参加主编《滇川黔桂彝文字典》;课题组成员有吴学军、黄卫华、禄玉萍,都是对古彝文都有相当研究的专家;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增加了吴勰、王俊、余舒、马辉、罗紫元、陈兴才等,他们都是硕士、博士以上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也得到了毕节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黔枫、陈闯、林宏等专家,毕节学院许多在校的彝族学生;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罗德显、陈大进;毕节地区民族研究所王世忠等有关专家的参与和支持。课题从2006年正式开始研究工作,期间得到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省彝学会,毕节地委、行署,毕节地区民宗局,毕节学院等的资助和大力支持。通过5年多的艰苦工作,这个项目于去年11月通过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统一之路艰难而曲折

  据了解,在这套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中,有彝族文字5356个,这些常用字是从8万多个古彝文字库筛选出来的,要在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中选出这些常用字,难度可想而知。陈英向记者介绍了彝文字库的收集和彝文统一的有关情况。

  他说,彝族先民在创造和使用文字的时候,大家用字基本相同,随着彝族人向各地迁徙,彝语出现方音方言差异,各地的彝族学者,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书写或抄书,而不同地方的读者,又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去释读、理解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各地的彝书中,有记载古代人、事、时、地、物的内容尽管相同,而各自释读理解总有差异,此外,有些彝字在彝族毕摩(经师)手写过程中,随意增减笔画,改变字形,逐渐变成了一字多形。仅就滇、川、黔、桂彝文古籍中所写“天、地、人”三个字而言,不同的“天”字有23个,“地”字有77个,“人字有30个。各地的彝文古籍中,不仅按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还混用着多形字。这样发展下来,形成“你的书我看不懂,我的书你读不通。”这就是彝文古籍“书不同文”的症结所在。

  为此,滇川黔桂四省区于1992年成立了彝文协作组,随即组织由滇川黔桂四省区有关单位派出的一批彝语文工作者集中在昆明,从研究彝语方音方言入手,就各地的彝文古籍中,选取符合造字原则而便于书写、形体美观的字,共同整理一套“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音念读”的超方言通用彝文,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同时收集彝语各方言、土语区使用的全部彝文8万余字,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前者作为整理各地彝文古籍和研究彝学各学科的工具书,后者作为全民族的字库保存,这两本书已于2001年和2004年由云南、四川、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西南四省区彝文协作的重大科研成果,它为彝文古籍整理和输入计算机提供了参考依据。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方言等种种原因,彝文以同音假借字为用字的主要手段。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口语有六大方言二十五种土语,彝族先民们普遍混用同音字按自己的方言、土语撰写或传抄彝书,同一彝文而异体字多,一义多形的彝字大量存在。收集整理古彝字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彝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兴才介绍。他说,在具体收集整理过程中,最为艰难之处在于需要多次邀请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专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都聚集于毕节,不仅耗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尤其是对大量存在一义多形的古彝字,初步筛选出来后,反复对照经典彝文典籍,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等,经过专家反复多次讨论,甚至辩论,在学术上不断缩小分歧、逐步接近,实属不易。

  编撰超方言彝文字典为软件提供基础支撑

  王明贵指出,彝族先民曾经建立过卢夷国、罗甸国、南诏国、罗施国、自杞国等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彝族的居住格局是小聚居、大分散,口语上产生了差异,形成6大方言、25种土语,彝族先民们又有普遍混用同音字撰写或传抄彝书的习惯,传抄者又往往各按自己的方言、土语书写,因而造成同一彝文有许多异体字的情况,加上传抄者各自的造字、改字,致使一义多形的字不断增多,出现异体字较多的现象。为了全面、系统地深入整理、研究彝文古籍,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逐步达到“书同文”的目标,“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在组织整理一套超方言彝文的基础上,组织编纂超方言《彝文字典》,为此确定了“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言念读”的原则,使其作为一部工具书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能够普遍使用。王明贵说,受“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的书面委托,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陈英老先生主持《彝文字典》的增订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寻求出书资金。这部《彝文字典》增订本是作为“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支撑成果,将使用新开发的软件成果来出书,其意义非同一般,在古彝文整理的计算机开发上是划时代的跨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贵州民族报 2013-05-16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用动画直观演示口头文学发展史
下一条: ·面对美国文化,我们该怎么做?
   相关链接
·“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文化和旅游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
·山东社科论坛:“信息化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李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GIS中的应用
·[杜建华]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通告]年会期间将举行中国民俗学网正式开通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