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钟敬文:五四之子 民俗之父 性情诗人
  作者:李培 刘晓春 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17 | 点击数:10472
 

钟敬文与家人在一起。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期间,钟敬文(后排中)与艾青、黄药眠、梅兰芳、胡风、冯雪峰等合影。

北京社科名家文库·钟敬文自选集

  ■核心提示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冲击下成长的一代,钟敬文把民族民间文化的“发采扬辉”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2002年,钟敬文逝世后不久,他的老朋友黄苗子撰文这样追忆他:钟敬文是一个渊静潇洒、温良恭俭的书生,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可以用“五四之子、民俗之父”八个字概括他整整一个世纪的学问人生。

  从早年的民间文艺学到中期的民俗学,再到晚年的“民俗文化学”构想,再到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钟敬文也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把一生中最主要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在近80年的学术生涯中,钟敬文基本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构架,陆续开拓了中国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近现代民间文艺学史、民俗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对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教授、民俗学者施爱东,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

  学界地位

  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最重要的组织者和经营者

  南方日报:学界有一种说法,称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如何评价钟敬文对于现代民俗学的地位和贡献?

  施爱东:前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曾说:“谈起中国当代民俗学就必然要提到钟敬文,说到钟敬文就必然会想起中国现代民俗学,中国现代民俗学和钟敬文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不仅表现为钟敬文是一个杰出的民俗研究者,更表现为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最重要的组织者和经营者。

  民俗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不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一门新学科的创建,需要倡导、呼吁、经营、建构、继承、发展,乃至维护和斗争,钟先生可说参与了整个的全过程,既是开创时期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发展时期的主要领导者、规划者,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总设计师。没有钟先生就没有今天的民俗学,如今中国民俗学科60%以上的从业者都是钟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刘晓春:因为建设新文化、启迪民智的需要,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发现民间,肯定民间的价值。刘半农、周作人、顾颉刚、董作宾,乃至胡适、鲁迅、茅盾等众多著名学者、文学家都或深或浅地介入到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之中,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术业专攻,顾颉刚专攻古史,刘半农的兴趣在语言学,周作人则是小品文名家,唯有钟敬文自始至终,70多年孜孜不倦地在民间文学、民俗学园地默默耕耘。对于中国民俗文化,钟敬文有许多创见性的思考,一如既往地重视民间文化的搜集、记录、整理,他有清醒的学科自觉意识,致力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被国内外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南方日报:如果说,中国现代民俗学滥觞于1918年的北京大学歌谣运动。追溯这个源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钟敬文的影响是怎样的?

  施爱东:钟先生一生积极追求进步,虽然身居偏僻的广东乡村,却能心怀天下,一直关注和热心参与全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不仅努力写稿投稿,也以通信的方式与北方的文化精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北大教授的大举南下,钟先生被顾颉刚先生招进中山大学,从此进入了主流学术圈,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开创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

  刘晓春:钟敬文一直强调“五四”是他的启蒙老师,五四唤起了他的国家民族意识,引导他走向新文学及民间文学,并一直贯穿在他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之中。1919年夏天,五四运动迅速蔓延到钟敬文的家乡——海丰北部的公平小镇,他组织同学成立“救国会”,宣传爱国,抵制日货。一如大多数的五四青年,钟敬文开始阅读《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杂志,对于新诗,尤感兴味,当时的《尝试集》、《女神》以及《湖畔》等,自然一一读过。1920年秋冬季节,钟敬文寓居广州期间,购买了一册许德邻编辑的《分类白话诗选》,非常兴奋,反复批读,时光过去70年后,钟敬文还记得该书的形状和封皮的颜色,足见新文化对钟敬文影响之深远。钟敬文还尝试用新诗的形式写作诗歌,1923年(或1924年),他还与陆安师范的另外两位同学马醒、林海秋自费印刷出版了一本名为《三朵花》的新诗集。因诗的缘由,他与当时在海丰的黄埔军校二期学员聂绀弩结下深厚友谊。

  1920年代初,北大国学门印行《歌谣》周刊,向全国广泛征集歌谣。此时钟敬文刚从陆安师范毕业,辗转于家乡海丰的小镇教书。1922-1926年间,钟敬文搜集、记录了各种形式的民间歌谣数百首,还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等百余则。自1924年起,这些资料经过钟敬文的编注,以专集、散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歌谣》周刊、《语丝》、《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等刊物。1926-1928年间,结集出版了《客音情歌集》、《疍歌》、《马来情歌》、《民间趣事》等。

  南方日报:钟敬文与顾颉刚对于中国现代民俗学各产生怎样的影响?

  施爱东:顾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主要开创者,钟先生最初是《歌谣周刊》的热心撰稿人之一,并因此与顾先生建立了私人关系,顾先生来到中山大学之后,因与傅斯年一起创办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这时,容肇祖和钟敬文成了顾先生这一方面最重要的学术助手。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是由顾颉刚创立的,钟先生作为顾先生的得力助手和好朋友,对顾先生的研究范式既有学习,也有发展,学习了他的历史演进的方法,同时加上了他自己的对于民间传说和故事的类型研究方法。

  钟先生在民俗学领域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在1978年以后,他和杨成志一道,反复呼吁复建民俗学科,呼吁创立中国民俗学会,后来由钟敬文先生执笔起草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78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俗称“七教授上书”,正是这份倡议书,才有了今天的民俗学和中国民俗学会。

  通俗地说,中国民俗学的开创时期是顾先生掌舵,钟先生和容肇祖先生干活,到了1980年代的恢复时期,则是顾先生和容先生挂名,钟先生掌舵兼干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1月16日 A21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不该成为“非常遗憾”
下一条: ·朝戈金:建立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