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瑶草]传统文化教育应是素质教育
  作者:瑶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31 | 点击数:3100
 

  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正式在全国发行。此套教材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核心经典课程,同时编入了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等。《工人日报》和《广州日报》刊登此消息时,都标明此举意在加强国学教育。但人教社避免在教材中出现“国学”字样,用意是“要进入中小学生课堂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笼统地将其归为国学”。

人教社摘取中华文明最优秀的传统部分,教育如今的中小学生,确实是有必要的。众所周知,20世纪中华文明产生了断层,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信念的国人,失去了经典与技艺的传承、失去了道德的自律。我们现在继承传统的依据是“文献”,而“文献”本来是个复合词,“文”意思是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献”指的是传播这些金玉良言的学者宿儒。古书流传下来是现成的教材,而讲授者的缺失是中华文明延续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推广正确的讲授方法无从谈起。

  在人教社推广此套传统文化教材之前,很多学校采取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授课。目前人教社教材从小学一年级的《弟子规》到高中二年级的《道德经》都安排了相应的教学课时。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如果拘泥于此课程安排,传统教育将逐渐蜕变成又一种思想政治课,古代学生尚且畏之如虎,何况如今生活在现代社会、思想活跃的学生?如果不做考试要求,此课程将无人理睬,甚至只发教材不授课。目前老一辈私塾学子已经亡故,中青年一代教师、父母只能从文字上复原古籍中的思想,更兼传统“国学”中本有糟粕,造成大家一起念歪经的荒谬场面。社会上所谓的“国学大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若其口才了得,危害性反而更大。

  传统经典和传统技艺的传播方式即私塾教育、师徒相承,是典型的精英式教学,教师与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构成频繁的互动,在磨合中手把手教会高技巧的知识。在目前推广的素质教育中,也应该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学问最重要的是背诵,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尽可能背诵大量的古书,日后慢慢理解。而我认为,《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最光辉的传统,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互相询问、辩驳,在试错中得出真理,道德就是在不断否定错误中形成,过分强调道德的教条是违反道德准则的。传统教育目前已有优秀的课本,是否能够摒弃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摒弃填空选择和背诵记忆的考试方式?优秀的课本要形成生动活泼的精彩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不一定知识丰富,却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和积极探索的心境,传统文化中究竟何为优秀部分?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不尽相同的答案。

2012年10月31日出版商务周报

 

  文章来源:中新网

上一条: ·名人故里开发调查:最初积极争抢 最后却半途而废
下一条: ·纪宝成:警惕国学“虚热”消解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义、理念及实践(讲座述要)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