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高莉芬]古老知识与理论新诠
——从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谈起
  作者:高莉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16 | 点击数:4394
 


  神话是人类知识系谱构成中的重要内容,世界各民族都有丰富的神话流传,全面搜罗整理世界神话自属不易;若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替世界上叙事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神话”下一个普世认同的定义,更是十分困难。而“神话学”又与各学科相互关联,涉及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因此要为此一学科撰写教材、凸显学科特色,自是一项重要又具难度的工作。但杨利慧教授之《神话与神话学》(2009)无疑是一部深入浅出,具导读性、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神话学入门教科书。

  《神话与神话学》一书分成上、中、下三编,分别介绍了“神话学本体论”、“中国的神话世界”以及“神话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勾勒出当今学界关注的重要神话文本与神话研究之实际面向。在客观之汇整论述中,仍体现出作者对神话的积极理解与诠释。杨利慧教授在“导言”中明确指出,“神话”是“作为民间叙事中的一种重要文类(genre)”,在此一学术视野下,尤其关注神话与民间叙事间之关系。而广义“民间叙事”的形式,除了神话外,尚有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以及具有身体行动之宗教信仰与仪式活动等。因此本书有别于其它神话学教材与研究论著,在此一义界基础上,不但有神话基本概念之说明,更有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之厘清与讨论。而此一对神话之概念理解,也具体表现在书籍之章目编排与神话内容之拣选上,此书“中编”对于“中国神话世界”之相关内容即鲜明表现出作者之神话观与诠释视角。

  由于民间叙事具有口传性与变异性的特质,在以“神话”为“民间叙事”文类之视野下,杨利慧教授跳脱中国古典神话研究之局限,以较多的篇幅在“中编”以专章介绍汉民族中流传的现代民间口承神话。此章以具体的女娲神话以及兄妹婚神话,重新检视神话在现代民间之流传与重述的现象,企图回归神话在现代民间讲述之具体时空语境,进一步凸显出神话之口承性与变异性,乃至于表演性等特色,凡此为大部份神话学论著较少论及之层面,实为本书重要的特色。在下篇「神话研究理论与方法」中也特别以专节介绍了美国表演学派(American Performance School)之理论视角与方法,及其对现代神话研究之启发与意义。

  本书以精简之篇幅、宏观之学术视野,对于神话与神话学进行梳理统整,引荐相关理论,简述相关成果,提出现今神话研究之前瞻性思考;而杨教授在民间叙事视野下之“神话”定义与诠释,更有效突显了神话的能动性与再创力,强调神话讲述的语境与功能。在作者的诠释下,“神话”因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历史文献,而是一则则活生生可以流动的生活与生命叙事。本书所论及神话之“民间叙事”特质,亦可引发对神话研究的进一步之思考:如“初文”与“异文”的文本发展、“口传”与“书写”的承传形态、“世俗”与“神圣”之叙事特质、“神话”与“非神话”文本之互渗、“现代”与“古代”的时间分野,“民间”与“非民间”的空间场域,“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类型结构乃至于神话的象征与解释功能等都可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虽晚,今日中国神话学的发展却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向,保持着它昂扬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强调回归原有的传统文化语境,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研究、跨文化的参照比较下,以开放的视野与世界对话。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神话研究者,面对出土文献中记载不同的神话文本;考古实物材料中言说着图像叙事、物的神圣叙事;现今生活场域中生动的表演叙事以及西方丰富的比较神话学理论与跨学科知识体系……这些多重证据与方法将再一次冲击着中国神话研究的进程,不论是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论题与理论建构上,都值得进一步省察、反思与融通汇整,进而开拓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神话研究的新视域与新成果。而研究人才的养成训练、学科的建制与教材的编纂则是达成此一目标重要且基础的先备工作。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的编写,在作者民俗学与表演理论视角的思辨之下,透过对“神话”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以及前人文献成果的掌握,古老的知识与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不但开启了神话学习者的视野,也拓展了神话研究者的交流对话,既有教材的优点,也有系统的论述。作者在教材拣选、编纂与论述之际,重述神话与神话学的发展,也烙印下了中国神话研究的时代印记。

  (高莉芬: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中国文学系 教授)

 

  (本文刊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9期“神话与神话学: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笔谈”)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神话学概论读本与神话学学科发展
下一条: ·[山田仁史]大林太良与日本神话学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
·[米海萍]试析青藏地区多民族神话的内容与特点·[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何帅]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