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金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倡议
  作者:金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4325
 

 

  当前在全国,尤其是建筑和文物保护的学术与实践领域,关注和进行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人们与实践越来越多。无论是理论界的呼吁,还是操作层面的实践,全国都涌现了保护的范例;无论是民间的声音,还是政府层面的决策,保护的佳音频传。尤其值得赞叹的是,在保护的队伍里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人民群众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幸事,也是进一步保护的动力。

  在未来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倡议:

  第一,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化研究。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应将近现代建筑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总体分析与归纳研究,重在要摸清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国“家底”.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应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和环境控制要求。因为一旦失落了真正的历史,就不会再有城市文脉的真实未来,所以我们迫切呼吁《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等重大文献的编研要有实质性推进。

  第二,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近现代建筑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近现代建筑的结构与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建筑结构有所不同,其保护维修技术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因此,要加大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内涵和保护技术的深入研究与投入,各城市要制定可行的保护技术策略推进的规划。

  第三,国家应支持组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如设立专项基金,凝聚更多的政府、社会、企业、NGO组织的合力,展开一个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融的“国家文化系统工程”.只有保证建筑遗产的社会化、公益化、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之路,才能为不可再生的人类建筑遗产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研究。如针对中国20世纪优秀建筑在艺术创作、科技进步乃至环境设计上的经典个案,发挥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尤其要将“中国20世纪建筑历史”及“建筑遗产学”等内容列入高校建筑学院(系)“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之中,补充中国建筑历史教育体系上缺少系统的近现代建筑教育之空白。

  第五,要加强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播力度。借中央号召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不仅要让广大公众都能了解20世纪近现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更要让文化、文物、建设等主管部门能自觉加入到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行列中,要改变建筑遗产传播工作中分散化、局部化、欠整体化的现状,展开一种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播与出版工作的“顶层设计”:如对于近现代经典建筑作品,应像对待传统建筑经典、绘画、雕塑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精品一样,纳入国民文化启蒙教育体系之中。尤其要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历史街区诸方面探索建筑遗产传播的新思路,更要关注对不同城市文化人类学的考量,实现跨文化区域的综合遗产保护的传播与宣传力度。

  第六,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要依法办事。要大力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的立法和依法保护。对于文物类建筑遗产一定要严格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对于尚未成为文物类建筑遗产,如各地挂牌的历史建筑,在实践中要执行国务院《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在实践中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做到依法保护与利用。必须最大限度地遏制住乱拆、乱建、破坏城市文脉的各种行为。

  第七,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是全民族的事,建筑的品质是文化的品质,文化品质就是国家的品质。要改变城市建设中“历史、故乡、记忆”渐渐成为废墟的状况,虽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如何保护并利用好华夏民族浩繁的就在身边的20世纪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离不开政府的职责及立法保护,离不开有文化创意的设计研究机构的文化自觉,但更核心的是需要中国建筑界、文博界专家与学术团体交叉的通力合作。这里我们呼吁中国文物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的强强联合,呼吁以两学会共同发起的建筑文化活动,呼吁两学会专家们尽快展开“为保护中国城市文脉而战”的行动。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 金磊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2-08-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单霁翔]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下一条: ·[林杰]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