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单霁翔]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作者:单霁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7017
 

  2002年以来,单霁翔积极倡导、推动并实施在城市化加速进程条件下,建立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打击文物保护领域违法犯罪等各项工作;并推动大遗址保护和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的研究和实践。

  出版专著《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

  “20世纪建筑遗产”,顾名思义是根据时间阶段进行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对于我国来说,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事实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20世纪人们的建造理念更多地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因此,就20世纪建筑遗产而言,不应简单地从艺术形式和审美角度鉴定其价值,而应注重考察它们为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而在功能、材料、技术手段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遗存不同。20世纪建筑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其产生背景、建造过程、修缮状况等均有据可查,基础资料相对较为完备。

  但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造成20世纪建筑遗产在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也使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充满了挑战。一是缺乏加强保护的正确认识。对于相当部分的20世纪建筑遗产来说,生命历程尚未终结,发展状况尚未成熟,突出价值尚未充分彰显,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往往仍在塑造过程当中,需要探索和提炼科学的保护理论和方法。二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法律保障。人们往往认为20世纪刚刚过去,而未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列入保护的范畴,因此涉及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目前,在受法律保护的文化遗产中,20世纪建筑遗产所占比例很小,在多数城市和地区,这一保护行动尚未开始。三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着不能回避的技术难题,20世纪建筑遗产有着自己的特点,较之传统建筑,在保护和维修方面往往面临更大挑战,许多20世纪建筑遗产由于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导致永久性的毁坏或消失。四是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由于20世纪遗产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动态遗产”,产权人或使用者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经常加以变动,处理不当就会影响20世纪建筑遗产的整体风格和建筑质量,甚至伤害城市民众的集体记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虽然20世纪建筑遗产与我们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一是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今日人类社会,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人类从刀耕火种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迹。而20世纪人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远比古代更为多样、更为复杂。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建筑遗产身上,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应该不仅限于建筑形式,还应当考虑到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广泛的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文化框架,应当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即“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观,向更加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转变”。

  二是使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纪建筑遗产形成于过去,认识于现在,施惠于未来。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远。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红楼为依托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博物馆。具有非凡意义的场所和事件对公众教育具有特殊价值,应纳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标准之中,并对其保护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鸭绿江断桥既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和屈辱的写照,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历史见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2-08-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闽生]回归戏曲本体 保持剧种个性
下一条: ·[金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倡议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