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生产性保护: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传承
  作者:边思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5 | 点击数:5836
 

  87万项非遗资源,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8位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区别于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鼓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实现传承,让许多非遗项目逐步从“捉襟见肘”走向了“自我造血”。
 
  技艺不走样 传承无压力
 
  今年6月,青海热贡画院16岁的藏族画工旦正的大型唐卡《四部医典》进入上色阶段,他的师傅热贡唐卡传承人娘本一直在旁边耐心指导。眼前唐卡收藏市场越来越热,这幅精心绘制的热贡唐卡,市场售价或许可达数十万元。娘本说,这样的价格“很值得”。热贡画院的唐卡,不但只能使用金、银、珍珠、玛瑙等天然颜料绘制,每一幅还必须经过艺术鉴定委员会的层层鉴定才能出售。除唐卡外,蜀绣、银饰、木雕、内画等精巧的非遗技艺,无一不是严格恪守传统的工艺制作流程,才能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产品。
 
  复杂的手工、珍贵的原料以及产品中凝结的传统文化,这些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这句话出现了7次之多。为了维护这条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底线,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资金、税收等扶持政策,部分金融机构也主动提供低息贷款。
 
  这一点,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感受颇深。汶川地震发生后,杨华珍带领全村妇女进行生产自救,正是靠着姐妹们的手艺和政府的贷款帮助,藏羌织绣越来越火,不仅不断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而且来找杨华珍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生产性保护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被人们熟知。龙泉青瓷、昆曲、剪纸技艺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不但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更带来了现代时尚的理念,让非遗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更加具有创新地传承下去。
 
  从增收致富到产业雏形
 
  对于陕西宝鸡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永兴来说,今年夏天真是既兴奋又充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彩绘泥塑传承人,他在忙着为铁道部设计癸巳蛇年的站台票主图案。这个平日在当地被称为“泥耍活儿”的技艺,现在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路。
 
  自从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后,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组织泥塑传承人成立民间泥塑协会,逐步形成了“小作坊特色加工,工厂化规模生产”的运作模式,不仅统一了品牌,也统一了价格,更在质量上有了保证。目前,六营村泥塑从业人员有2500多人,年创收3800多万元,泥塑工艺品也由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170多个品种。
 
  在山西大同广灵县一个占地56亩的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里,广灵剪纸被做成了产业。“我们建立了四大支撑基地,融合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品生产和产品展销4个流程,已经在尝试剪纸的产业化。”广灵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园区总经理张栋说。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广灵剪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9个村庄的1200名农民增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
 
  对于不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来说,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提供了致富的途径,许多非遗项目也逐渐迈上了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酿造、饮食、制药……这些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早已摆脱了生存和传承困境。
 
  与此同时,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也开始对部分非遗项目伸出了橄榄枝。去年,武汉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3名非遗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对其木雕、剪纸和汉绣作品给予策划和包装,随后推向旅游市场。而深圳诸多民营文化公司也将目光投向四川、贵州、云南的非遗项目,计划以开发艺术品、演艺和旅游的方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从生活方式到时尚潮流
 
  “中坝海椒夺高产,楼上楼下都装满,多的赚了几百万,少的也有几万元。”这是四川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在当地辣椒丰收后创作的歌词。歌词贴切,朗朗上口,家家户户很快就唱起来了。“把非遗供起来,那是要不得的做法,只有把它融入群众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华说。生产性保护在非遗融入民间,走入百姓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包头剪纸传承人刘静兰也发现,曾经被认为是过时的“窗花花”如今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喜庆贴纸,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窗花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政策有了,市场有了,传承人也有了。对众多非遗项目来说,在较好地做到保护和传承后,如何创新和发展,推动传统产品的转型和审美价值的提升,成为非遗发展的新命题。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苗族银饰传承人杨光宾的展台前,一群年轻姑娘拿起苗族姑娘的漂亮首饰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这一场景对杨光宾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已经带着自己锻造的银饰走进了北京服装学院的课堂,接受了“专业时尚姑娘”的检验。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但表现出对民族服饰的兴趣,更将其中的一些元素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让古老的非遗凸显出了新潮感。
 
  近年,四川泸州油纸伞成为“小清新”代名词而备受当代青年追捧;云锦、刺绣等非遗服装活跃于国际时尚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恰如一条珍贵的线,将古老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紧紧相连。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9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细节”的重要性
下一条: ·中国10年来有1219项非物质遗产入国家保护名录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