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闽生]回归戏曲本体 保持剧种个性
  作者:刘闽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6 | 点击数:4874
 

  上世纪是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古老的戏曲在变革中拉近了与西方戏剧的距离,产生了“话剧加唱”的变异形态。自上世纪末以来,戏曲又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更进一步地走向趋同化。由此,鲜明个性特征不断退化的戏曲艺术,其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在艺术多元化的演出市场竞争中,生存空间日益萎缩。未来戏曲艺术要如何发展,早已成为当今戏曲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回归戏曲本体与保持剧种个性

  戏曲发展必须要有厚实的根基,片面追求戏曲的现代化就意味着与传统的决裂,强调回归传统是为了弥补历史已经出现的断裂,提醒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遗憾的是,传统戏曲的鲜明个性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不断削解,在一味追求西方式舞台艺术演出的完整性中,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丢弃了传统戏曲最为宝贵的个性特征。戏曲是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艺术品种,是有自身的创作法则可循的。笔者强调回归戏曲本体,就是希望人们能按照一定的创作法则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是通过独特的程式来创造舞台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戏曲表演程式是千百年来由无数艺术家不断创造积累形成的,具体表现在行当及其唱、念、做、打等独特表现形式与技巧上。凡属程式都有它的两面性,既有其相对固定的一面,也有其可变的一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在创造性的继承中丰富它。即使是现代戏,其表演只要能灵活地化用传统程式技巧,在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的体验用心选取、重组、改造,即能使传统技巧出新,并在注入现代人物的思想情感中焕发新姿。比如:在京剧《华子良》中华子良装傻表演的“耍鞋舞”,据说是从传统戏《问樵闹府》中演化而来的;莆仙戏《鸭子丑小传》“审妻”一场的表演,也是戏曲化之精品,憨厚正直的阿丑,怀疑妻子阿花偷走一颗别人作为定情之物的金桃,为弄清真相,于是他用劝酒、试妆等办法试探妻子,逗得妻子情不自禁地从衣箱底拿出金桃向丈夫炫耀。整场表演完全以载歌载舞的戏曲化夸张形式,令人赏心悦目、妙趣横生。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在于注重戏曲本体规律,立足传统而灵活地化用程式技巧。可见,传统戏曲的程式技巧是可以利用的。

  然而,在当今戏曲舞台上这样的场面太少了。原因是舞台上整体写实倾向太强,必然排斥非写实的虚拟化表演,使戏曲一直走不出“话剧加唱”的怪圈。因此,如果要充分展示戏曲艺术的个性魅力,就必须回归到戏曲化创作上来,这种回归应当是舞台综合艺术的整体回归。舞美必须扬弃再现性的创作模式和大布景的堆砌,多采用中性化的布景方式,充分发挥灯光、道具、音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演的优势,借助表演创造出诗化般的舞台意境,与传统戏曲舞台自由流畅的空间保持着本质上的一致。戏曲文本、导演、音乐也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律进行创作,在深刻了解戏曲艺术的个性和优长的基础上,横向吸收其他艺术的有用成分,化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丰富、发展戏曲艺术的个性,其个性越鲜明,在世界剧坛上就更具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富生命力。

  当我们关注中国戏曲艺术的鲜明个性特征时,也要看到各地方戏曲剧种间的个性特征,全国至今仍然留存有约300多个地方剧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剧种,它们在拥有戏曲大的共性特征的同时,也存着地域环境造就的个性特征,正因有了地方剧种的个性特征,才促成了传统戏曲舞台百花争艳的局面,然而在现代化的戏曲变革中,地方剧种的个性也在被人为地不断消解与同化,丧失了回味无穷的乡土韵味与潜在的亲切感,在得不到本土观众支持中产生生存的危机。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根源在于急功近利心态的趋使,剧团为求在全国戏剧赛事中获奖,争先恐后地聘请全国大牌导演,不管是话剧、歌剧或其他剧种的导演都可以,在这些并不了解地方剧种特点的导演们大刀阔斧的“创新”中,剧种的个性被抹杀了,奖得到了,却失去了地域生存的优势。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艺术发展的多样化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如果对中国戏曲的本体特征和美学价值认识不足,戏曲艺术就将失去在世界剧坛的影响力;如果不重视地方剧种个性的保护,戏曲艺术也就无法产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扭转变异的生存方式与促进多元化发展

  中国戏曲从诞生以来,就始终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土壤中,活跃于广阔的城市与乡村,由此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出场所形式,自然也形成了性质各异的演出戏班。生存方式的多样化,促成了戏曲艺术长期的繁荣。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民间戏班,以最为贴近民众的生存方式,使其能在时代的不断更替中依然绵延不绝,充满着旺盛的活力,始终拥有着民间最为广阔的演出市场。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当代时,呈现出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从上世纪50年代始,民间戏班逐渐消失,数年之后,清一色的国营剧团完全取代了私营剧团,进入了经济上完全由国家包干的生存方式。丰富多彩的演出场所,也被西式剧场取代,多样化的舞台形式也转向了单一化的镜框式。原本自主经营的自由式演出,则更多地转向了统一管理的指定式演出。剧团的兴衰存亡皆系于单一的经济支撑及统一管理模式中,戏曲的生命变得十分脆弱,过多的人为因素造成戏曲不能按其自身艺术规律自然发展。笔者以为,如今在呼唤戏曲艺术本体回归的同时,还必须呼唤传统戏曲多样化生存方式的回归。只有回归本体与扭转变异的生存方式,戏曲艺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是要发挥国有专业剧团的作用。大多国有专业剧团建立之时就集中了民间最优秀的戏班及艺人,其艺术水准高,有丰厚的传统积淀和艺术积累,在剧种的传统继承、创作精品、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政府必须要保护一批相当数量的国有专业剧团,并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其更好地对本剧种的艺术传统进行传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打造精品,促进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奉献必要的公益性演出活动,以此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其次,是伴随着国家改革与社会转型建立经营自主的企业化剧团。在地方政府组织专家深入调查、合理论证的基础上,鉴于同一个剧种拥有较多剧团的,有必要对有的剧团实施独立或整合转企。让剧团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强化竞争与激励机制,在开拓演出市场中增强剧团的生存能力。我们应该肯定,许多国有剧团为剧种的传承发展和文艺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有的剧团抱着“铁饭碗”,在长期等、靠、要中处于慵、懒、散的状态,艺术水准明显滑坡。由于剧团在人才流动上被体制限制,想精简优化和引进人才都显得困难,面对如此的尴尬,显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对摆脱剧团生存危机是个机遇。其实,有的剧团早就淡出了旧的经营模式,并且运作的很好。如闽南泉州惠安县高甲剧团便是其中的一例。

  再次,是要重视发展民营剧团。中国戏曲的崛起、盛行与发展,始终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民间土壤,只要民众喜欢,戏曲就不会消亡。在新时期,当公有化格局中的戏曲院团日渐式微之际,民营剧团却在改革大潮中悄然兴起,如今已经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仅在福建沿海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莆田五个地区就不下500多个。由于它贴近民众,故在发展进程中总是充满着新鲜气息与特殊的活力,民营职业剧团的复兴,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全面振兴的希望。只要戏曲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就有着长盛不衰的市场需求,民间名目繁多的戏曲演出,足以造就繁荣的戏景。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否则势必抑制民营剧团的正常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只要戏曲艺术回归本体、保持剧种个性,且各种性质的剧团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多样化发展理念,根据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充分彰显各自的生存价值,便能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与从业者的创作热情,促成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朱玉麒]长安都市空间与唐人小说的场景还原
下一条: ·[单霁翔]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关链接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冯俊杰、王潞伟主编:《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
·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闭幕 近19万观众感受“沉浸式”戏曲艺术魅力·小剧种反映大时代,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文化部非遗司山西长治非遗剧种培训班开班
·毕兹卡的阳戏·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
·[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郭汉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研讨会召开
·戏曲艺术,传技艺更要传精神·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用创意增加戏曲传承的吸引力
·第四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开幕·代表委员积极建言——激活戏曲艺术的时代生命力
·[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