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杨柳青年画:不老的风景
  作者:记者 马宇彤 赵梵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7191
 

年画《天仙送子》

王文达刻版照 赵梵汐 摄

  非遗名片

  杨柳青木版年画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明永乐年间(距今600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和反映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代表作品有《连年有余》等。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故事

  王文达:刀尖上的手艺

  “人生四喜”之所以让中国人痴迷了千百年,是因为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满足和回味。久旱逢甘雨,解的是饥渴;他乡遇故知,填的是寂寞;洞房花烛夜,留的是快乐;金榜题名时,要的是认可。不过,最能将无边喜气酝酿到浓厚,最能把美好祝愿放大到极致的,还得说是普天同庆的中国年。

  过年就离不开年画。那花红柳绿的画面上,不知留驻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欢乐与憧憬。

  河西区佟楼三合里111号是个幽静的院落,坐落其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和它收藏的明代以来的万余张年画以及6400余块古版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来者的翻阅。

  68岁的王文达是杨柳青木版年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与杨柳青年画的情愫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1953年,在天津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几位老艺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杨柳青年画的固定生产;1958年,天津德裕公画庄、天津荣宝斋、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为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完整保留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全部技艺,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专项保护和发展的官方机构。

  1960年,杨柳青画社到周边省份招录学员,16岁的王文达凭借孩提时代临摹连环画的基础考进画社“年画训练班”。当年春节,他背着行囊从河北省青县坐火车来到杨柳青镇,师从武强年画名师肖福荣、李长江,得到传统木版水印刻版技术的真传。

  王文达回忆:“我们那时候是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一边跟着师傅学手艺,一边整理旧画版。学徒工一干就是5年,帮师傅整理出不少珍贵的传统年画。”刚刚入道的他沉浸在对杨柳青年画的无限向往中。他从师傅们的讲述中得知,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明末,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当时的画样(粉本)多达几千种,镇上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的成品产量就有2000件(每件500张),超过100万幅。全镇周边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年画集散地。

  业内人士都知道,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四道工序中,刻的难度最大,那是再现代化的机器也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王文达说,木版年画重在木版。别小看这块版子,里面的门道博大精深,先是选材,一定选择木质厚实、无横竖丝的梨木,因为这种木种纤维细密,软硬适中,勾勒出的线条润朗大气。版子选好后,要刨平、拼缝、打光,经五六年风干定型才能使用。年画中的所有线条,大至外部轮廓、小至人物皱纹,都要事先用刀刻在梨木版上,再经拓印和彩绘成为成品。

  一把刻刀、十来把凿子是王文达的全部家当。他说,“以刀代笔”是杨柳青年画的精髓所在,需要技术,更需要修养。除了深厚的美术功底外,还必须钻研著名画作,特别是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画。50多年来,经他手刻的每一块版上,都注满了学习和二度创作的心得。据他介绍,一块杂志大小的木版刻制成型需要一个月左右,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入口处一对高2.5米,宽1.2米的巨型门神就是他率三位木刻师用时一个月雕刻而成的。他说,一位木刻工艺的学徒至少经过3年训练才能出师。

  据王文达介绍,杨柳青年画分为粗活和细活,粗活的销售对象主要在农村,题材相对单一,但一直是农民朋友一年的企盼。年画里有人物、有故事,也有意境,是旧时村民学史明理的主要“教材”。 杨柳青画社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整(理)、创(新)、移(植)后,使这一画种的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各工序全面提升,深刻体现了木版年画的筋骨精神。

  一辈子用刀在木头上行走的王文达坦承自己累在其中,乐在其中,从没觉得这种对文化的坚守有多么枯燥。他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几个刻版步骤,先剔去木版的空白处,留下原稿墨线,完成墨线版。接下来将勾好的墨线稿反粘在梨木版上,以刀代笔,逐条线在木版上镌刻,然后一一将线外部分剔空。他说,要想印出来的画线条漂亮,与原作有极高的契合度从而达到“翻旧出新”的效果,木版线条必须“立得住”,技师要对原作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后面工序的精细度及柔和性,成为真正的版、画俱佳的艺术品。

  在回答“一位5年刻龄与50年刻龄的技师区别在何处”以及“如何传承这项技艺”两个问题时,王文达略加思考后说:“区别在于一刀一笔之间的贯气,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在刀尖上的是严谨和深沉,这一点需要用心去体会。传承是一项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培养年轻人。”令人欣慰的是,天津美院版画系毕业生赵亮在两年前拜至王文达门下,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时代元素和崭新希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2012年09月03日第10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端午时节唱龙秀
下一条: ·“江南桥乡”金泽 演绎独特“桥庙文化”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张隽波]浅议春牛图的驱疫与择吉
·[孙芳]画中“戏”·[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张兆林]艺术形式˙民俗物象˙群体生计·[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李新昌]凤翔木版年画《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