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77岁金波留下“童谣数据库”
——2000首传统童谣首次分10卷面世
  作者:记者 路艳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3 | 点击数:4232
 
 

 

  

 

  

 

  

 

  

 

 

  秋风起,天气变,

  一根针,一条线,

  急得俺娘一头汗。

  “娘哎娘,这么忙?”

  我给我儿缝衣裳。

  娘受累,不要紧,

  等儿长大多孝顺。

  77岁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唱的这首童谣。从1957年开始,金波用纸和笔记下了一首首童谣。时隔55年之后,他用心整理和研究的童谣,以10卷本的形式,并被冠名为《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于近日面世。传统童谣如此大的出版规模,在国内还是首次。

  并非见童谣就收

  在《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中,精选了近2000首中国传统童谣,全书分为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顶真歌、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摇篮歌、故事歌和忆旧歌等11个类别。

  “我们并不是见童谣就收。”金波说,在他手里掌握的童谣大约有上万首,但最终只有2000首入选。“我们收入的童谣要求贴近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理解,易于流传,因此像古代留存至今的占验和政治童谣就没有收入。”此外,比较低俗的童谣,如嘲笑别人生理缺陷的,也没有收入。

  金波认为:“这些传统童谣,完全是靠口耳相传得以广泛流布;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一代代人的润色补充,渐臻完美。”因此在当今,传统童谣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像“游戏歌”,动作性强,可以愉悦身心,协调身体动作;“顶真歌”,采取顶真的修辞手法,首尾相连,随韵黏合,生出无限乐趣。

  “传统童谣妙就妙在不训诫,不说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他们从小开朗、乐观、不做作,有幽默感。”金波说。

  早年研究派上用场

  早在六七年前,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就有了出这套书的想法。“传统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需要把研究成果固化下来,给孩子们、家长、老师以及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提供一个完整数据库。”

  4年前,金波被白冰说动了,他开始书稿的搜集和编辑。“除了开始整理已保存的资料外,还邀请了山东、河北以及东北的多位儿童文学作家帮着提供一些新搜集到的传统童谣。许多都是听着当地老人一边唱诵,一边记录下来的。”

  而在编辑过程中,金波早年的研究积累派上了大用场。“我的传统童谣搜集和研究工作,源自母亲的口传心授。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她唱诵的《扯箩箩,拉箩箩》、《腊七腊八》、《小白鸭,炕边卧》等等。”金波于1991年出版了《中国传统童谣选》,1994年又出版了《十大童谣》,尽管这只是两本童谣加赏析的小册子,但已有了十卷本“童谣书系”的雏形。

  童谣理论的支撑更多来自前人。金波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我看到过一本《歌谣》周刊(上世纪20年代出版),由周作人执笔的《歌谣·发刊词》曾谈到,汇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按照金波的理解,歌谣既是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也是文艺作品。前者可为民俗研究所利用,后者可为文学创作所借鉴。

  北京童谣幽默感强

  在2000首童谣中,原汁原味的北京童谣无疑是一大亮点。金波认为:“北京童谣内容幽默、快乐,即便是表现贫苦生活的,也是充满了达观、快乐的心态。”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不来,唧溜咕噜滚下来。”金波说,这首流传至今的北京童谣,最早流行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存世的不同版本有20个左右。“当时北京人称童谣为‘小孩语’,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见老人为孩子唱诵,而这首《小老鼠,上灯台》可能是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首。”金波认为,虽然这是一首短小的童谣,但有人物、有事件、有曲折,能给小娃娃带来惊险、惊奇和惊喜,非常幽默、有趣。

  “火车一拉鼻儿,粥厂就开门儿。小孩给一点儿,老太太给粥皮儿,搽胭脂抹粉的给一盆儿。”这首《北京粥厂》,完全呈现的是平民幽默、乐观的一面,还带点调侃的语调。

  北京童谣还通过朗朗上口的语言、富有节奏的表达,折射出北京城的变迁。像《罗锅子桥》、《黄城根儿》、《平则门,拉大弓》、《白塔寺》都可以为了解北京的民俗生活和历史地理演变提供参考。

  金波经过研究发现,不少流传至今的北京童谣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清代,“百本堂”、“别梦堂”抄本《北京儿歌》就收入童谣74首,其中今天还在传唱的《小白菜儿地里黄》、《小老鼠,上灯台》、《拉大锯,扯大锯》、《吃豆豆,长肉肉》等都在其中。“在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不但流传的童谣很丰富,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展得也早。”金波说。

  当代童谣缺童趣重教化

  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目前收入有24节气歌、12生肖歌等当代童谣,但金波认为这还远远不够。“目前已收入的童谣更多注重知识性,注重教化功能,而缺乏趣味性,更缺少童趣。”金波笑着说,实际上,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童谣。

  金波坦言:“童谣的创作比一般诗歌写作的要求还高。除了文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音乐性,这就要讲究形式。”他认为,传统童谣为了便于口耳相传,创造了许多形式,押韵、节奏不必多说了,还创作了许多格律形式,这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对父母来说,要特别注重孩子的母语学习,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而刚一学习语言的时候,童谣无疑是最好的教材。”金波因此特别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来的童谣,他还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童谣的研究和发掘中,让更多优美、有趣、可爱的童谣存世。“传统童谣是个文化宝库,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抛砖引玉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史铁生]庙的回忆
下一条: ·[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
   相关链接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