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2012中国蚕桑丝民俗文化论坛在嘉兴开幕
  作者:杨曾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9 | 点击数:4737
 


开幕式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致辞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6月28日讯(实习生 杨曾珍) 2012中国·嘉兴 端午民俗文化节刚刚落幕,今天上午,嘉兴又迎来了“2012中国蚕桑丝民俗文化论坛”的开幕。本次论坛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与生产技艺研究进行发言,旨在推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

  “2012中国蚕桑丝民俗文化论坛”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据悉,此次论坛是自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由文化部牵头举行的首次蚕桑丝民俗文化论坛。

  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永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松,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等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了今天上午的开幕式。

  早在4月初,市文化局向社会广泛征集中国蚕桑丝研究的相关论文,入选作者也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且将入选论文整合成论文集发放给与会者,论文集共收录了50位专家学者的38篇论文。

  在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环节,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顾希佳充分利用30分钟时间结合自己的论文《对蚕桑生产民俗实施文化生态保护的相关论证》与在座与会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顾希佳表示,养蚕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心理,在杭嘉湖一带,历来把蚕叫做“宝宝”,养蚕的女子叫做“蚕娘”,称养蚕劳作为“看蚕”,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把养蚕当做哺育婴儿一样来认真对待的。

  今明两天,与会代表还将参观嘉兴丝绸博物馆与嘉兴市文化馆的“把酒话桑麻”书画展,实地考察桐乡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及丝绵加工一条街和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

 

【相关报道】

 

更好地保护传承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上午在嘉兴开幕

南湖晚报 2012-06-28
 

  本报讯 嘉兴是著名的丝绸之府、蚕桑之乡,今天上午,为期两天的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在我市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论坛。论坛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和嘉兴市政府主办,嘉兴市文化局承办,杭州市文化局和湖州市文化局协办。“放在全国,嘉兴虽然人口不多,城市不大,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有嘉兴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承担,嘉兴是我国非遗保护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对嘉兴的文化遗产保护给出了高度评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松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专家热议

  蚕桑发展保护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同时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据介绍,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63篇。与会代表将重点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文化”主题,探讨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以及科学保护理念、方式和实践,论题涉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比较、区域保护互动联动机制、文化空间构成、保护策略、传承模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民间蚕神信仰、传统染色技艺以及蚕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智慧结晶。

  与会代表还将实地考察嘉兴丝绸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桐乡洲泉镇蚕俗文化博物馆及丝面一条街,参观“把酒画桑麻”书画展。这次论坛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文化部举办的首次蚕桑丝织民俗文化高端学术论坛,论坛结束后,将择优编辑出版论文集。

  嘉兴丝绸之府

  实至名归

  嘉兴蚕桑丝织文化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生产、蚕茧加工、丝绸贸易引领全国且闻名世界。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保护传承地区,我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当代传承,先后出台《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纲要(2010-2015)》、《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2010-2015)》等政策措施,命名了海宁市、桐乡市和秀洲区为首批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为蚕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先后投资兴建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桐乡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等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展示场馆。

  2011年12月,海宁市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建设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生态园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建设的九里桑园核心面积3000亩左右。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有较大规模的蚕桑文化生态园,不仅能全面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还将带动周边种桑养蚕的发展。

  南湖晚报记者 沈爱君  实习生 韩舒静 通讯员 陈双虎 沈宇清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2012年06月2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广西民歌手诗词创作研讨会”召开
下一条: ·专家学者齐聚禾城共话蚕桑文化
   相关链接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冯志洁]江南蚕桑区清明卜叶习俗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刘旭青]蚕神信仰及其民间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