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作者:记者 宁昊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5 | 点击数:9195
 


何晓铮和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李白醉酒》

何晓铮仿真面塑作品《花供蟹》

何晓铮面塑作品《李逵夺鱼》

  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何晓铮,山东济南市人,祖籍山东菏泽。1958年师从山东雕塑家协会主席王兆善学习雕塑,同年拜面塑大师李俊兴为师学习面塑,1959年成为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2010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

  走进何晓铮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架上、窗台上那一尊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色彩艳丽的面塑。

  自从1959年成为面塑宗师李俊兴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的一辈子就和面塑拴在了一起。

  完美者何晓铮

  26日,当记者在何晓铮家里见到他,眼前这位老人虽须发银白,但透着一股精神气儿。提起面塑,他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何晓铮的面塑被称为“何派面塑”,既传承了山东面塑出手快、一气呵成、色彩艳丽而不俗的特点,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气息、艺术气息。

  虽已年过古稀,何晓铮老先生依然没有停歇手中的活儿。“趵突泉公园管委会向我约过一组作品,给的题目是趵突泉节气。”何晓铮介绍,用民俗特征表现节气构思复杂,要靠“心”来创作。例如用鞭炮表现春节、粽子表现端午节,很多细节要考虑到,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有几个徒弟打下手,还是花费了三个多月才完成。

  “艺术最怕赶活,趵突泉节气这组作品要的时间太紧,不然会做得更完美。”何晓铮说。

  何晓铮的完美主义表现在每一件作品上。《李逵捉鱼》是何晓铮满意的作品之一,“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小小的面塑将黑旋风李逵生猛、强壮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胳膊和腹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

  2003年创作的《姚明像》花去了何晓铮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件作品被反复推敲、重做,只因为他觉得没把姚明的“神”表现出来。“当时觉得形似神不似,就重新做,反反复复很多次才觉得《姚明像》不仅是形似,更多的是有了那股神儿。”

  何晓铮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仕女、寿星、罗汉、观音等创作,他的作品也是与时俱进的。何晓铮称:“用传统的艺术反应现实事件才是传统艺术的最大的意义,传统要继承好,但是创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杨利伟、刘翔、姚明、萨马兰奇,甚至连乔布斯都成为他“指尖上的作品”.其中2006年创作的《刘翔像》已被刘翔本人收藏。

  在面塑制作形式上,何晓铮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从而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我曾经看外国人做出来的水晶鱼,就想为何不做水晶面塑呢?”为了这个水晶面塑,他付出了好几年的心血。就是这种对面塑艺术的执着守望,何晓铮发明了水晶塑和浮雕面塑,创作了七种面塑,成为一代面塑大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故事大王”常维范的故事
下一条: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