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韩万峰:记录羌族文化变迁的足迹
  作者:韩万峰 胡谱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1 | 点击数:11460
 

 

  片名: 《尔玛的婚礼》

  导演: 韩万峰

  主演: 天仙妹妹(尔玛依娜)

  片长: 90分钟

 

  剧情介绍:美丽的羌族女孩尔玛依娜已经23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为游客表演歌舞,受到游客的欢迎。未婚夫多巴对尔玛疼爱有加,不停地追问婚期,而尔玛的父母也希望女儿能够尽快成亲,以免寨子里的人说闲话。但是尔玛心里早已经有了意中人——在镇上教书的英语老师刘大川。

  父母拗不过尔玛,只能推掉多巴的提亲,并向他的父母赔礼道歉。尔玛退婚的事在寨子里传得沸沸扬扬。多巴被拒绝后,十分伤心,但在媒婆的介绍下,很快和一个家世富有的女孩交往起来。尔玛一家终于不必愧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尔玛和刘大川之间的感情更加顺利,在双方家长的认同下,两人很快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并决定在10月1日结婚。刘大川的姑妈是县教育局副局长,想在县城给他们办一场隆重的婚礼,而尔玛的家人则想按羌族人的风俗,在羌寨给尔玛办婚礼……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韩万峰,《尔玛的婚礼》导演。

 

  胡谱忠:在《尔玛的婚礼》中,观众能看到地震前四川理县的美丽景色。“5·12”地震后,这些电影片段已经成为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韩万峰:《尔玛的婚礼》中,除了理县,还有一部分茂县的景色,这些地方基本上都被地震破坏了。拍摄时,我还总说这里风景真好,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一场大地震就改变了一切。

  地震后,这部影片受到很多关注,因为近7万遇难者中,有一半是羌族。其中北川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这些地方也都是羌族聚居的地区,所以这场地震对于羌族的伤害非常大。我的这部影片本来是为了保护羌族文化而拍,但是在今天看来,它有了双重意义:不仅保存了羌族的文化,也保存了羌族聚居地区地震前的美丽风貌。

  胡谱忠:《尔玛的婚礼》一片中,你用少女尔玛的婚恋选择来隐喻羌族未来的选择,有一种寓言性。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你是怎么设计尔玛和多巴的形象的?

  韩万峰: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尔玛作为一个见过世面、有一定理想的女孩,在裁缝多巴和英语老师刘大川之间,她选择刘大川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让她去喜欢多巴,那倒显得做作。我尽量让故事的发展顺其自然。她选择刘大川,就会和多巴退婚,这就涉及到一些民族风俗问题,如在村里的名声等等。这些问题在过去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换了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它们就迎刃而解了——传统被轻而易举地打破。而后来多巴选择那个有钱的患癫痫病的女孩,也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在当今“泛市场化”的背景下自然发生、发展的。就是羌族人自己看了,也会觉得很真实,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最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情节,就是尔玛和刘大川在结婚方式上的冲突。结婚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尤其羌族是一个保留母系社会遗存的民族,女性在族内的地位很高,婚俗的意义更是非同一般。传统婚俗和城市婚礼发生严重冲突,这是我自己设置的命题。故事的结局有很多种选择,作为一个导演,我不能控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9-11

上一条: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上划时代的60年
下一条: ·“手艺创造财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链接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
·[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林玉梅]礼物交换与家族互惠:桂西壮族“两边走”婚俗的实践机制研究·[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