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议程 
 大会报告第一场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近世以来的文化空间与核心象征》 金明子 Kim Myung-ja [韩国]:韩国国立安东大学校民俗学科教授 《女性与祝祭》 克劳迪娅·冯塞卡 Claudia Fonseca [巴西]: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人类学教授 《巴西工人阶级的接受礼:国家、宗教和家族对抗的合法性》 李龙吟: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 《文化空间和民俗仪式》   大会报告第二场 王少峰: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以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为例,兼论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辽宁大学教授 《抢救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 佐野贤治 Sano Kenji [日本]: 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教授、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所长 《民俗资料的文化资源化——论民俗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有效利用》 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 弗拉基米尔·克里奥斯 Vladimir Klyaus L [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教授 《圣诞节仪式中年轻人的游戏的结构和意义》   大会报告第三场 贺学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妙峰山庙会:行为叙事与文化空间》 吴效群:河南大学副教授 《妙峰山庙会:封建帝国首都的狂欢节》 克劳斯•罗斯 Klaus Roth [德国]: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 《从传统到文化工程再到全球“节日化”:东欧的假日、节宴、节日和仪式》 柯 杨:兰州大学教授 《西和乞巧节 华夏数第一——关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乞巧节的调查报告》 阿里斯 R.Gabriel Elyse [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文化、旅游驻中国总代理 《马达加斯加的新年庆典》   大会报告第四场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城市与乡村一体的生活空间——京东高碑店村节日文化的象征意义》  娜塔丽娅•安特罗波娃 Natalia  Antropova [俄罗斯]: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助理教授 《化妆舞会在俄国:节日文化中的历史》
 黄  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叶春生:中山大学教授
 《民俗主义视角下的原生态展演——春节:一个最集中最丰富的舞台》
 陈立立: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关于赣北农村“过年”习俗的考察》   大会报告第五场 康  丽: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北京民俗文化的区位特征与群体认同》
 李  萍:北京民俗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博物馆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实践诉求》
 谢沫华: 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
 《 民族博物馆---都市中承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空间》
 邢  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杨  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黔西长角苗节日文化变迁的两个案例》    大会报告第六场 刘晓峰:清华大学副教授 《传统节日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内在节奏》
 张  勃: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建构的节日: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唐玄宗诞节》
 钟宗宪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假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
 王霄冰: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节日与平日的关系看节日的公共性》
 薛  洁: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叶  涛:山东大学教授
 《传说、信仰与乡村生活空间——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调查与研究》
 马光亭:青岛大学副教授
 《赶集与聚会:再现于乡村生活的两种时间指向——以苏北依宿村调查为例》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2月【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