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从口头传承到作家创作脉络
阿都庆
(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历程,本质上是蒙古族口头文学传统与书面创作深度互动的结果。其起源植根于双重文化土壤,一方面脱胎于蒙古箴言谚语的对称结构与祝颂词的韵律基因,体现游牧文明对言语审美的独特崇拜。另一方面受汉文化深刻催化,19 世纪蒙译《红楼梦》的翻译实践以及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转型,共同推动对联习俗从贵族阶层向民间扩散。这一演进历经三个阶段:13 至 18 世纪为雏形期,历史文献中的骈文(如《十善福白史册》)和寺庙建筑载体(如1649 年兴源寺楹联)奠定形式基础。19 世纪中叶迎来定型突破,尹湛纳希在《一层楼》、《泣红亭》(1870–1880 年代)中首创蒙古语原创对联范式,确立其文学本体地位。20 世纪后进入普及期,学者对超万副民间对联的规模化整理,终使对联成为蒙古族节庆的核心民俗表达。全程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少数民族文学通过翻译创新与本土化重构实现文化适应的典型路径。
关键词:蒙古语对联;文学演进;口头文学;作家文学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