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阿都庆]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从口头传承到作家创作脉络
  作者:阿都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6 | 点击数:11
 
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从口头传承到作家创作脉络
阿都庆
(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历程,本质上是蒙古族口头文学传统与书面创作深度互动的结果。其起源植根于双重文化土壤,一方面脱胎于蒙古箴言谚语的对称结构与祝颂词的韵律基因,体现游牧文明对言语审美的独特崇拜。另一方面受汉文化深刻催化,19 世纪蒙译《红楼梦》的翻译实践以及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转型,共同推动对联习俗从贵族阶层向民间扩散。这一演进历经三个阶段:13 至 18 世纪为雏形期,历史文献中的骈文(如《十善福白史册》)和寺庙建筑载体(如1649 年兴源寺楹联)奠定形式基础。19 世纪中叶迎来定型突破,尹湛纳希在《一层楼》、《泣红亭》(1870–1880 年代)中首创蒙古语原创对联范式,确立其文学本体地位。20 世纪后进入普及期,学者对超万副民间对联的规模化整理,终使对联成为蒙古族节庆的核心民俗表达。全程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少数民族文学通过翻译创新与本土化重构实现文化适应的典型路径。
关键词:蒙古语对联;文学演进;口头文学;作家文学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阿盈娜 何彬]西北饮食文化交融研究
   相关链接
·[初笑宇]新媒体口头文学的民俗精英及其话语威权·[朝戈金]AI时代如何呈现具身性的口头文学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
·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黄若然]口头叙事的重复结构·10亿字中国民间文学资料完成数字化录入
·抢救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口头文学遗产数据示范卷出版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正式出版·《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出版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纪实·吕军:他们的名字将刻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长城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