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嫦娥应犹在 当惊咸安殊--探秘首届中国嫦娥文化学术研讨会

嫦娥应犹在 当惊咸安殊--探秘首届中国嫦娥文化学术研讨会

昨日,首届中国嫦娥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金桂湖畔开幕,一大批国内顶尖学术专家齐聚我市研究嫦娥文化,为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增添了不少亮色。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嫦娥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将增强温泉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嫦娥文化”响誉全国

    皓月当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蟾宫,玉兔,月桂,嫦娥,舒广袖的嫦娥几乎成了中国人关于月亮最美的代名词。
    嫦娥,神话中美丽绝伦的美女;嫦娥文化,最早发端于中国北方,后向南传播,直到扎根咸安,生根开化结果,形成浓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嫦娥文化氛围。目前,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授予我市咸安区为“湖北省嫦娥文化之乡”称号。“嫦娥文化之乡”与“中国温泉之乡”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市旅游发展。
    咸安区有着丰富的桂花文化,由桂花文化衍生出来的嫦娥文化在咸安源远流长。这里有着众多与嫦娥相关的神话传说、大量的民歌民谣、特色的民俗活动和遗址,具有独特的“区域性、传承性、平民性”特点。“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和挖掘嫦娥文化,却没有哪里比咸安的所拥有的嫦娥文化丰富。不仅有大量的老百姓的口头文学,还有大量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和传承的民俗活动,其丰富程度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这样说,咸安的嫦娥文化在全国是数一数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祁连休教授对咸安的嫦娥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认为这次学术研讨会也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次盛会。他认为,咸安在嫦娥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可以跟当地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去年,咸安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认真做好嫦娥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关注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有效对接。 ”今年6月16日,咸安区成立嫦娥文化研究会,吸纳20多位民间文艺爱好者、民俗专家、业务作者,研究、组织和指导嫦娥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
    咸安区委副书记王用兴说,一直以来,咸安区委、区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嫦娥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经过几年的挖掘整理,咸安区初步形成了由嫦娥、桂花、月亮、中秋节等元素组成的嫦娥文化体系。目前,咸安区文艺工作者创作有关嫦娥文化的文艺作品60多篇、编印出版了《咸宁桂文化》、《嫦娥文化》、《嫦娥故里桂花香》等系列丛书。谈及咸安为何如此高度重视嫦娥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咸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艳华说,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中实现提升:旅游产业以文化为底蕴,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文化产业以旅游为重要载体,展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此次,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之所以会把这次学术研讨会选在咸宁召开,吸引了国内众多顶级的学术专家前来参与,他们看中的就是咸宁嫦娥文化的魅力和深度。“所以,打响‘嫦娥文化’,不仅可以彰显咸安特色文化品牌,起到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文化的需要,还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咸安乃至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甚至让咸宁的温泉旅游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艳华说,“人们一谈起嫦娥,就会联想到美女。山清水秀出美女,咸宁既然是‘嫦娥文化之乡’,那就是盛产美女的地方、是个美丽的地方,让人十分向往,就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关注,可以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

“嫦娥文化”悠久长远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去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四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对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尊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秋节是历经千百年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它象征着团圆、欢乐、喜庆和祥和。但与其他三大节日相比,却缺少相应的文化呼应。“中秋”二字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在哪里?“嫦娥奔月”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正是最能体现“中秋”文化底蕴之所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说,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民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形成了一种全民保护行动,对我国整个民俗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从国家将四大传统节日被定为假日就可以看出。但其他三个传统节都有突出的表现形式,而中秋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淡化了许多。可喜的是,在咸安竟有如此丰富的嫦娥文化资源,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这里的一些风物传说、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相互辉映也是全国罕见的,这在今后突出中秋文化有了很好的基础。
    他说,其实“嫦娥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这对提升中秋文化有了代表性的突破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在国家成功登月中就可以很好的显现出来。咸宁在挖掘和拓展嫦娥文化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如果将咸宁的嫦娥文化计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将嫦娥文化形成一种体系,成为中秋文化的核心代表,将嫦娥文化纳入到中秋文化中,进行资源整合,配合旅游资源举办这样的一些大型的节日活动,可以形成咸宁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名片,从长远来看,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提升咸宁的知名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咸宁嫦娥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世凤也认为,嫦娥文化是咸安的的一种价值取向,能引导咸安人形成良好的民风。同时,它也是咸安的一种文化载
体,能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嫦娥文化”推动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咸宁温泉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却一直未被人所识。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大手笔开发温泉资源,一大批温泉酒店和度假区纷纷落户咸宁,一座高规格的旅游新城也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更是随着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咸宁温泉名声鹊起,美名远扬。如何体现温泉文化,让温泉的主题文化妇孺皆知,无疑需要一个“名片”来传播。嫦娥文化融入温泉文化并与之相互辉映,不仅可以丰富温泉文化,还使温泉文化有了更好的载体,有了更丰富、更丰厚地文化内涵。原驻法大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方柏是咸宁人,他为家乡有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他说:“把嫦娥文化与咸宁的温泉文化相融合,不仅增加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厚度,也填补了中秋文化的空白,咸宁的名气会更响,在全国乃至世界对会有响亮的名气。 ”省委宣传部巡视员张永忠说,之所以可以将嫦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升,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旅游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固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途径,但实践证明,通过旅游产业,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相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的发掘和传承,而且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甚至是创新,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因此,文化与旅游之间可以说是“灵魂”与“载体”、“内涵”与“外显”的关系,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这也决定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可以在融合中达到相互提升和共赢。
    黄艳华说,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显现出独有的魅力。比如,近年来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集中反映了云南的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间传说、民族风俗、民族宗教等,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大餐”,不但传承和发展了云南的民族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一大亮点。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嫦娥文化”金字招牌

    中秋节有着远比浪漫色彩更丰富的意味,如何挖掘并弘扬中秋节中所蕴涵的民族之“魂”,如何经营好咸宁“嫦娥文化”,必须保护好传统的民俗文化,让它们更加红红火火,才能打好“特色”这张牌。黄艳华说,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那就必须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建议市政府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将咸安嫦娥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步伐,使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黄艳华表示,咸安区将出台政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同时,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另外,还将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在今后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黄艳华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我市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要对咸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科学内涵,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卖点和新的亮点。
    今年,咸安区已正式向国家申报“嫦娥文化之乡”。相信不久的将来,“泡温泉、赏桂花、寻嫦娥”这种时尚的旅游方式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咸宁旅游观光。
咸安区政务网 咸宁 咸安 咸安之窗   2009-11-10 19:38:15 作者:南鄂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