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湖学术沙龙

南湖学术沙龙

南湖学术沙龙




        “沙龙”一词源于法语Salon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宅邸的豪华会客厅。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常把客厅当作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由于当时图书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通讯宣传工具也不发达,文人名士经常拿着自己的新作到沙龙上来朗诵,以便得以发表。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沙龙也开始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

    沙龙的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在晚上举行,因为灯光常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参与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由图书馆和我校各院系共同创办、定期在我馆双塔楼15楼兰墨轩举行的学术沙龙也正是借着南湖的灵气,在浓郁的咖啡香、氤氲的墨香和浪漫的灯光下拉开了帷幕,各位老师和同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共同开始了一段探索和追求美的心灵旅程。

    南湖学术沙龙举办时间:双周四晚 19:00      地点:图书馆新馆15楼南兰墨轩   敬请关注!

注:南湖学术沙龙资料都来源于民大图书馆网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一期

时   间:2006年10月25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展厅
主   题:中国艺术的生命形式与身体美学建构
学术导师:文学院首席教授 彭修银
关 键 词:艺术 生命形式 身体美学

      本期学术沙龙由图书馆与文学院共同举办,邀请了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秀容、副书记李庆福、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民社院教授赵庆伟,以及文学院教授邵则遂、吴道毅、赵辉、李国华等,也有不少感兴趣的同学参加。
      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首先作了简短的发言,叶教授说,以沙龙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目的在于让学生与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交流、接触,并希望在这样一个自由畅谈的氛围中激发同学们对学术的热爱,为我校的学术复兴作出贡献。
      彭修银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身体美学的观点。彭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谈身体美学的论文数量渐多,对身体美学的探讨也日益深入,身体美学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学术研究论题。他从中西方的比较入手,阐释了中西方对身体美学的不同阐述。他提出,注重理性的中国人看重的是一种生命内在的美,所以中国的身体美学应该叫做生命美学;而西方则更向往一种力量的美、粗犷的美。因此,在历届体育运动中,在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如体操、跳水等,中国队员屡获金牌;而在单纯依靠“肉搏”和力量获胜的项目如足球,中国队则很难取得突破。他还认为,中国的美学形式,力求把物质的形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大片的空白中,以“气”贯之,使之不空,反而更觉得韵味无穷。西方的雕塑等美学形式却与此大为不同。据此,他进一步提出,中国的生命美学,其灵与肉是不分离的。
      讨论中,在座的其他教授也就美学标准、美学的发展历程、美的表现形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场的同学们更是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据悉,南湖学术沙龙将定期举办,并将邀请不同学术领域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参与进来,讨论的主题侧重在美学、艺术方面。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二期

时    间:2006年11月16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    题:中国诗歌用美合一的二元建构
学术导师:文学院 赵辉教授
关 键 词:诗歌  用  美
      赵教授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影响切入,阐述题目的背景。他说,中国文化既美又实用,不仅是为美的文学,又是为用的文学,而西方文学理论性很强,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二是介绍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中国文化,并重点强调文史哲合一的特点,如诸子散文的文学承教化、合于礼。第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的诗歌及其发展历程和特点。
      彭修银教授认为,无论中、西方文学都是追求用的。叶绪民教授也做了补充:中国是诗的国度,大家都不陌生,直到现当代才感到失落,究其原因是受功利思想影响的结果。最后,三位教授共同讨论,分析了现代诗歌的失落,主要是由于实用性下降等。
      此外,本次沙龙还讨论了其他问题,诸如诗歌是否应借鉴书法的发展模式;从保护本土文化的角度来做,应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三期

时    间:2006年12月7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    题:跨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播策略
学术导师:文学院 高卫华教授
关 键 词:文化  传播
      高教授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部分传统文化节目形态弱化的内在原因以及文化载体的变异,并针对太极文化传播的历史渊源及打造这个品牌的条件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谐理念的传播。
      彭修银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高教授把文化传播的形态具体化了,彭教授认为高教授的结论是读图时代、文字文本、行为行动传播的结合。叶绪民教授则提出应以有形传递无形,力求将文化的内涵具体化。赵辉教授谈到,儒家的礼即为道理和仪式,可以用外在的形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无形有形的寻求中和具体个案中探寻规律与策略。在场的其他各位老师针对文化传播提出了以下几点:要做推向和表达的宣传,而不要进行单纯性的鼓动宣传;文化现实中强弱势地位的不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障碍;在语言文字方面,英语语言强大的影响力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障碍;随着目前我国国力的显著增强和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弱势地位正在改变,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就是证明。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四期

12月14日下午2时30分,由我院及图书馆主办的中南民族大学第四期南湖学术沙龙在图书馆南楼15楼的兰墨轩开讲。这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中国广告教育的规范与创新”,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主讲。我校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及我院部分广告专业的教授、教师、学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张金海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广告的状况,“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个独立的广告学硕士点。发展一个学科、专业很艰难。一个学科有无发展空间,这与教师、学生息息相关。”张教授说,“所以关于学科的调整,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而本科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应用性、业务性的研究生人才。”

      随后,张教授还把美国和欧洲的新闻、广告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新闻、广告发展历程作了比较,张教授认为美国那种学徒式的教育不能大量地培养人才,在学校,必须重视系统理论的训练——“系统理论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学术沙龙中,张教授与现场教授、教师就业界与学界之间的矛盾展开深入讨论。“业界与学界还没有寻找到良好的对接点。我们要熟悉业界,这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张教授说。在讨论过程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张教授一一解答。

      整个沙龙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叶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作了总结,宣布交流会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四期

12月14日下午2时30分,由我院及图书馆主办的中南民族大学第四期南湖学术沙龙在图书馆南楼15楼的兰墨轩开讲。这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中国广告教育的规范与创新”,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主讲。我校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及我院部分广告专业的教授、教师、学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张金海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广告的状况,“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个独立的广告学硕士点。发展一个学科、专业很艰难。一个学科有无发展空间,这与教师、学生息息相关。”张教授说,“所以关于学科的调整,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而本科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应用性、业务性的研究生人才。”

      随后,张教授还把美国和欧洲的新闻、广告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新闻、广告发展历程作了比较,张教授认为美国那种学徒式的教育不能大量地培养人才,在学校,必须重视系统理论的训练——“系统理论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学术沙龙中,张教授与现场教授、教师就业界与学界之间的矛盾展开深入讨论。“业界与学界还没有寻找到良好的对接点。我们要熟悉业界,这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张教授说。在讨论过程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张教授一一解答。

      整个沙龙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叶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作了总结,宣布交流会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五期

时    间:2006年12月27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展厅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困惑与出路
学术导师:杨彬  副教授
关 键 词: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   
      图书馆馆长叶绪民首先教授介绍了本次沙龙的学术导师――我校文学院副院长、校骨干教师杨彬副教授,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还有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秀容、党委副书记李庆福、文学院沙媛、田梅丽、杨秀枝、刘为钦等老师和外语学院唐红梅老师。
      杨彬老师在发言中谈到,在中国和国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主义的思潮源于西方社会。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倾向,到了延安时期虽然也强调“男女平等”,但那是一种泛平等,扼杀了妇女的天性,实际上是不平等。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强调人道主义,认为女性首先是“人”,然后是“女人”。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开始重点描写女性内在的体验。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渐渐归于沉寂。随后,杨老师提出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困惑:女性主义的出现源于两性之间不和谐的关系,那么什么样才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对男性的驱逐就是女性文学吗?展现女性内在体验的文学就是女性主义文学吗?杨老师认为女性主义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杨老师的发言结束后,在座的其他老师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外语学院唐红梅老师指出,不同的女性群体其女性主义的含义完全不同,女性主义者并不一定是反叛者,女性主义并不是针对男性的斗争,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叶馆长认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表现形式不同,但精神实质都是为了追求平等;倾向之二是表达女性的心理,女性心思细腻,如涓涓细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院田媛老师则谈到,有很多女性主义作家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公,因此她们在作品中都会寻求一种宣泄,她们的观点本身就有很强的倾向性,有的甚至过于偏激。
我校首席教授彭修银老师认为,在人文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慢慢形成一种思潮,而在现代社会常常是某种社会思潮进入文学领域,这才相应地产生特定的艺术形式。对女性主义的探讨其实有两种角度,一种是文学的角度,一种是社会学的角度。彭教授提出,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应该是女性作家从自己的心理出发,写自己的体验。其他老师则认为也有不少男性作家创作出了很优秀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叶馆长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男尊女卑的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存在,但中国传统文化更偏重“阴柔”,有一种女性倾向,西方文化则更偏重“阳刚”。
文学院沙媛老师认为,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探讨还是应该单纯从文学角度出发,而不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将其至于一个艰难的境地。女性主义文学分析女性的心理,在文学领域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刘为钦老师从社会学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看法。刘老师谈到,社会开放程度越高,其发展越快,男女越平等,社会进步越迅速。例如在中国汉、唐时期,社会比较繁荣,那时候的女性意识都比较强。就文学角度而言,部分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有些走极端,这并不可取,女性主义文学最终还是应该追求两性之间的和谐。
      参加沙龙的同学们也非常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最后沙龙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六期

时    间:2007年1月4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    题:漫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姜喜咏博士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姜博士介绍,我国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当时我党经历了革命的挫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对主观主义,目的是为了指导革命;1992年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在学术界又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政治角度而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不能够直接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国情不同;另一方面,每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都需要有自己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从学术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建立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活力。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静止的、不需要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从精神生活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断裂,尤其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已经出现了一种“精神危机”,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被遗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一种合力。姜老师坦言,目前关于整个社会的走向问题确实存在一种困惑,当然这种困惑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不明晰,这不是施政目标能够解决的问题。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七期

时    间:2007年3月8日   晚7:30
地    点:图书馆15楼(南)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女书与女性文化
学术导师:谢志民 教授
关 键 词:女书 女性文化
      出席者: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副研究馆员石浅女士、河南郑州女书馆副馆长陈莉萍女士、湖南江永红艳女书学会会长欧阳红艳女士、湖南江永女书专家周慧娟女士、湖南常德群众艺术馆赵冬友先生等女书专家;参加这次学术沙龙的还有我校文学院首席教授彭修银老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福教授、书画艺术研究会教授王海涛、熊廷锦、刘雨山、刘京武等各位老师专家和我校特聘教师北京中科院自动化所吴显礼教授。
      学术沙龙由图书馆馆长叶绪民主持,学术导师为女书的发现者之一、我校文学院谢志民教授。谢志民教授首先做了系统全面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女书的文化特征。谢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女书文字的文化特征,女书作品的文化特征及女书在女性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谢教授认为,女书文字是一种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是妇女艺术的重要元素,主要以织品为载体。而关于女书作品的文化特征,谢教授提出,女书作品的作者均为女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均为女性,而且多是漂亮聪明又能干的女性,女书作品是用女书文字书写的,其读者也是女性。谢教授重点论述了女书在女性社交生活中的重要纽带作用,他列举了很多形象的事例向大家说明了互相交换女书作品是女性结“老同”(好朋友)的重要手段,女书在传统的妇女节日活动和女性日常文化活动中起到联系的作用,而且女子婚嫁后收到的“三朝书”直接关系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谢教授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女书文化,他认为女书的研究不是一代人几十年能够完成的工作,而需要代代相传。谢教授对目前出现的“伪女书”表示担忧,他表示很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支撑和规范女书的研究。
      谢教授一番语重心长的发言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叶馆长对谢教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阐发,他认为研究女书就应该在整个历史文化的土壤中对其进行观照,女书文化其实也已经深入到了各个文化层面,如剪纸艺术等。我校刘京武老师表达了他对于女书产生缘由的感想。刘老师是湖南人,他回忆湖南乡村女性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时经常唱歌,他认为这些活动是女书文化产生的基础,女书就是她们在日常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编造出的一种文字,其实我国的文字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来自湖南常德的赵冬友先生谈到了女书篆刻的重要性,他认为女书应该走向艺术化,女书篆刻应体现出这一特点。
      各位老师和专家们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在场的同学也表现出了对女书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纷纷提出自己的感想和疑问。有同学问道女书属于哪种文字类型体系、女书是否有其独立的发音系统及语法结构。谢教授认为女书中每一个独立的文字符号既不直接表音,也不直接表意,而是每一个文字符号表示一个音节,谢老将女书文字命名为记号音节文字;女书具有自己独立的发音系统,其发音不同于任何一种方言的发音;女书也具备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女书语言中很多语词的用法与汉语普通话都不相同。还有同学提出女书和女性心理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关联。谢教授的观点是女书作品反映了女性的心理,研究女性心理应从女书文学作品的内容着手。
      来自河南郑州的女书艺术家陈莉萍女士展示出了她专为本次沙龙创作的一幅女书作品,作为赠送给我校的纪念品。这幅女书作品是一首七律诗,女书字体纤细秀丽,蓝底白字十分赏心悦目。来自湖南江永的周慧娟女士向大家介绍了江永地区的民风民俗,并即兴用女书语言吟唱了一段《训女辞》,周女士的歌唱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同样来自江永的欧阳红艳女士还与周女士联袂用女书语言表演了一首绣花歌――《十绣歌》。两位女士婉转的歌声和纤秀的女书作品相得益彰,让全场所有师生再一次领略了女书文化的魅力,将沙龙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更多的同学就女书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商业开发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他们的疑问,谢教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和洞察力,并和在场的其他专家共同解答了这些疑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提问,与各位老师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现场气氛十分融洽。
      沙龙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之久,直至结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继续与各位老师专家探讨。不少同学表示,通过这次沙龙,他们对女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增进了对女书文化的了解。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八期

时    间:2007年3月22日   晚7:00
地    点:图书馆新馆15楼(南)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主   题:当代国际安全前沿问题研究
学术导师:李学保 博士
关 键 词:国际安全  安全观   
      出席的老师: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姚上海书记,王志林教授,王杏玲副教授,张瑞敏副教授、杨金洲副教授、陈静副教授以及刘金鹏博士,徐昌文博士、陈敏荣博士。
      沙龙由叶馆长主持。李学保博士首先做了主题发言,介绍并阐发了当前西方学术界关于国际安全的流派及主张。李老师介绍了当前国际安全理论的主要学派:现实主义安全学派、自由主义安全学派以及非主流的安全学派。现实主义安全学派认为人性本恶,人都是好斗的,并有两个理论假设: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安全困境。现实主义学派重视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认为应组建同盟来维护安全,强调威慑论与军事论在国际安全中的作用。与现实主义相反,自由主义学派的安全理论则认为人性本善,虽然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的,但也是有序的。自由主义学派主张以民主安全、经济互相依存、国际机制安全来维护安定秩序。这两种理论被称为主流的或者说传统的安全理论学派。非主流的安全学派更关注能源、环境、贫富等这些领域的问题。李老师还列举出了当前国际领域的前沿问题,包括国际安全研究的广义与狭义之争、国际安全研究的主体、新干涉论、传统与非传统的国际安全界限等。关于国际安全的广义与狭义之争,学术界正统派认为国际安全主要研究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而扩展派则认为国际安全研究不仅仅要关注国家安全,还应关注能源、经济和环境;在国际安全研究的主体上,现实派认为研究主体应该是各国国家安全利益,而非现实派则将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环境恶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以及国家安全职能等都纳入研究主体的范围;李老师也谈到了有关新干涉论的学术纷争,例如联合国是否应该介入各国内部事务,干涉的主体问题,以及我国应采取的态度等。
      李老师的发言结束后,叶馆长对发言做了总结和阐发,并鼓励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展开讨论。王杏玲老师就安全理论兴起的原因和近年来我国裁军行动的原因提出了疑问。为解答这两个问题,李老师阐述了国际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1919年以前就有人关注安全问题,但从学科体系研究的完整性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界点,安全理论兴起的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出现的安全威胁。美国发起的三场战争已经引起了国人的警戒,我国军队裁军是有计划有选择的裁减。
      姚上海老师问道在国际安全研究中有没有研究过人类安全,人口威胁论对世界格局的冲击是否会引发安全问题。对此,李老师解释说,从微观角度谈国际安全实际上就是谈人类安全,但如果将所有关于人的问题都纳入国际安全研究领域,国际安全理论就被泛化了,国家在筹划安全战略时也就无所适从。李老师认为人口威胁论不会冲击世界格局。
      徐昌文老师提出了对不同安全理论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以及非正义的安全观合理矫正问题。李老师认为人类社会向全球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安全观各不相同,只有将安全观与它所产生的国家实体实情相结合、与它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局势相结合才能展开分析,因此无法笼统地判断一种安全理论是否合理。在价值导向方面,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了人类安全或国际安全而置其自身国家安全于不顾,所以任何国家的安全观都是具有自私性质的,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安全观。
      刘金鹏老师认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新的安全威胁也在增长,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不应该再有门派之见。刘老师从当前一个社会现象谈起――我国有些愤青提出要开展东京大屠杀,就国人如何构建合理的安全观提出了疑问。针对这种现象,李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国的国民应该具有大国的心态,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有我们有必要洗刷掉这种民族悲情,应该建立一种成熟良好的民族心态。
      参加这次沙龙的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有博士生同学问道李老师介绍的各种安全理论学派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李老师将划分的依据解释为维护安全手段的不同。有同学就台湾统一问题提出了疑问,并希望了解国际安全研究的意义和学科发展前景。李老师指出,从目前两岸形势来看,台湾和大陆之间正在展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并且我国大陆是完全能够控制台独局面的,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两岸关系一旦紧张以致于必须诉诸武力,那么日本肯定会干预,日本干涉的程度则取决于那时的国际形势。李老师认为国际安全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我们国家的崛起,我国会继续加强对国际社会的关注,相应的学科发展也必将得到促进。还有同学就国际安全问题的着眼点提问,李老师解释说国际安全问题着眼点有具体的国家倾向,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筹划国家安全机制时必须考虑到国际安全。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九期

时    间:2007年4月5日   晚7:00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读《易》心得
学术导师:胡家祥 教授
关 键 词:《周易》 《易大传》  易  简
      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有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福教授、文学院胡家祥教授。沙龙由叶馆长主持。
      胡教授讲道,《周易》历来被尊为“群经之首”,《易传》是我国古代最为缜密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的《系辞传》在《易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又被称为《易大传》,后世对《易大传》的注释非常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而对于“易、简”的理解就是其中之一。传统的观点是将“易、简”理解为“简易”,胡教授对此提出了质疑。胡教授认为,“简”是将事物有次序地展现出来,而“易”的基本含义是变化,“简”和“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尽相同。胡教授指出,《易大传》的作者并不认为“简单容易”是《易》的根本特点,而是通篇赞颂《易》或易道之“神”;《系辞上传》首段依照概念的对立关系平行展开,如果“易”与“简”等同于简易,那么这两个词的意义合为一体,没有实质的区别,说明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思维发生“短路”,不合逻辑;从语法结构上看,“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也不是表达然否的判断句;有人认为将“易、简”中的“易”理解为平易、“简”理解为简单,就可以避免意义的重叠,可是简单与《易大传》下文中的“有功”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单纯从简易这一特点着眼,似乎将“乾”理解为简、“坤”理解为易更为合理,而《易大传》推崇的易、简二德,在于他们是开物成务的根本,乾以开物而显,坤以成务为能,乾之易德主要表现于阳、辟,坤之简德主要表现为阴、翕;《易大传》中“易、简”并不是直接指阴、阳二爻及其组成的卦象,而是着眼于揭示宇宙大化的根本规律;“简易”一词早在《墨子?非命》和《荀子?富国》中出现过,如果《易大传》的作者想要表达简易的意思,完全可以直接运用“简易”一词,而没有必要用“易、简”。胡教授谈到,“夫乾,天下之理至健,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理至顺,德行恒简以知阻”,有次序有规律,人才能预测。简和易是分不开的,两者结合,即为天下之理得。为了充分解释“易”和“简”,胡教授引用了不少其他哲学家对应的理论来比较论证,如叔本华的“意志”和“理式”,尼采的“酒神”和“日神”,熊十力的“体”和“用”,金岳霖的“能”和“式”等来比照“易”和“简”的关系。胡教授认为大学生,尤其是人文学科专业的同学应该多读《周易》,《周易》是人文科学的根源所在,找到根源才能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
      胡教授精辟的发言博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叶馆长总结了胡教授的发言,他认为《周易》是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绝非简单容易,“易”和“简”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叶馆长希望同学们深入研读《周易》,学习思考世界的本源,提高思想生活的质量。
      在场不少同学纷纷就自己读《周易》的体会踊跃发言和提问。有同学问到《周易》的起源,胡教授解释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周易》中包含了当时人们的前逻辑思维,是对其生活经验的总结。有同学提出《周易》作为以占卜为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在民间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是不是证明了其占卜的可信度?胡教授认为,《周易》中的占卜是当时人们生活经验的综合,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对其具体的占卜结果太过迷信。
      有同学问道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胡教授引用了先秦道家、儒家的学说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叶馆长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是近于“观”的文化,主要表现为“观象”,因此更趋于直观性和感性特征,西方文化则是趋向“听”的文化,从聆听神谕到理解自然,一种思维的逻辑训练使其文化趋于理性特征。因此,中国文化需要吸取西方理性之精神,而西方文化则需要更多地吸取中国文化中直觉自然本体的诗性智慧。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复兴”,有人称其为文艺复兴,那么要复兴什么呢?这需要我们理智地去思考。我认为要从中国文化之源,即中国先秦文化中去理清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营养,要真正把传统精神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精神结构结合起来,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注入到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解,有同学继而提出,中国文化是不是更侧重于观照人的心灵。胡老师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观注人的文化,存在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先秦孟子、庄子等对人的心灵就非常重视,超越了感性和知性,开启了心灵的第三个层次。
      现场同学发言提问都非常热烈,与各位老师交流十分融洽。沙龙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大家都表示参加这次学术沙龙获益匪浅。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期

时    间:2007年4月19日   晚7:00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主   题:国学研究的历史及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学术导师:刘金鹏  博士
关 键 词:国学  国学热  文化保守主义  


      沙龙由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主持,参加这次学术沙龙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瑞敏副教授、杨金洲副教授、王杏玲副教授和姜喜咏博士等几位老师。

      刘金鹏博士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国学热的具体表现及其缘由、国学的由来及其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刘老师由2004年――国学热兴起的关键年说起,有三大事件作为标志:1 原深圳大学行政学院教师蒋庆在全国发起读经运动;2 建国后官方首次“公祭”孔子诞辰2555年,作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核心内容;3 北京文化峰会发表《甲申中国文化宣言》,主题为“全球化与中国化”。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到目前为止,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已经有146所。近两三年来,国学势头很猛,《光明日报》曾辟专版讨论“国学”问题。刘老师从几个发面阐发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我党历届政府一直都很注重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政府希望通过弘扬民族文化来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在谈到国学的由来及其与现代中国的关系时,刘老师指出,国学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历来对国学的两种解释:1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2在中国古代则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等。当然,我们今天说的国学主要是指第一种意义上的国学。“国学”概念正式使用始于20世纪初。1902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个专门从事国粹宣传的革命报刊《政艺通报》。1905年初,邓实、黄节、刘师培等人为了推进国学研究和加大宣传国粹,又在上海成立了旨在“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国学保存会”,并发行《国粹学报》,由此形成了“国粹派”。国粹派认为,国学就是“皇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他们提倡国学、弘扬国粹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异族的统治,反对满洲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即“反清”或者说“反满”,因而在政治上国粹派是当时革命派中的一个支流。当然,与“国粹派”不同的一些学者,例如章太炎提倡的国学一是为了革命,二是为了研究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神,虽与政治有关,但落脚点却在学术文化,并不限于儒学,而是包罗诸子学、佛学、儒学等所有中国的文化,由此章太炎被视为真正的国学大师。刘老师认为,国学并不是儒学和四书五经,儒学只是国学的一部分,国学包括自先秦以来至晚清的所有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当代中国兴起“国学”热,即使要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借鉴,中古哦只有首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才有可能步入世界之林。

      刘老师系统深入的发言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同学们也纷纷热情提问。有同学希望老师能从国学的角度解释中国文学的意境,并就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出疑问。刘老师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不尽相同,西方文艺复兴是从古希腊文化中吸取营养以求打破中世纪宗教思想的禁锢而达到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中国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对新文化的呼唤,是试图打破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禁锢而创造一种新的自由、民主的文化。还有同学针对国学复兴中的取向、对待国学热的正确态度、国学与封建文化的关系以及怎样协调研究国学与法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问题提问。刘老师都一一做了解答。思治学院姜喜咏博士指出,国学是有特定价值取向的,对待国学的复兴应加以批判性的思考与传承。杨金洲副教授则认为,国学热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人文化的失落,文化应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国学复兴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卑,并不能解决太多现实问题,汉学研究、中国学研究比国学在国际上更有立脚点。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热烈讨论,沙龙一直持续了三个小时才落下帷幕。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一期

时    间:2007年5月17日   晚7:00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当代文学情节观念的嬗变
学术导师:刘为钦 副教授
关 键 词:文学 情节 叙事
      沙龙由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主持,参加本次沙龙的还有文学院副院长杨彬副教授、李国华、彭卫红、张路黎、吴道毅等老师。
      首先刘为钦老师作了主题发言,阐述了我国建国后文学情节观念转变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以人物为主,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有巴人撰写的《文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原理》和《概论》认为人物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情节只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人物的附属。形成这种情节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延续;其次,高尔基的情节观是“十七年”情节理念的滥觞;第三,将情节视为人物“历史”的情节观受到过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的影响;第四,将人物作为文学的主导也是新中国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型英雄人物的需要。与《原理》和《概论》有所不同,巴人的《论稿》却说“强调作品的故事性和行动性或强调作品的人物性格的刻划,在作家组织材料时是应该取决于被组织材料的本身的。……我们在历来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故事性见长,或以人物见长的,都会使我们受到感动。”尽管人们对叙事作品的情节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将情节视为人物的事迹、历史和附属的情节观是“十七年”叙事文学艺术思维的主流。“三突出”和“主体性”则将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推到了极致。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小说潜隐着一次叙述策略和情节观念的转型。1979年12月,宗璞在文学刊物《长春》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我是谁》。《我是谁》的诞生,不仅对叙事的形式做了很大的探索,而且还触及了中国叙事文学如何面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形式技巧的神经。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佛斯特得出的结论是:“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是“故事被打散,又被重新编造”。随着1985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这两部小说的发表,中国先锋派文学在情节理念和叙事技巧方面的探索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打破叙事的现实逻辑性而转向寻求叙事的心理逻辑的现代主义文学倾向很快在21世纪遭到质疑,曾是现代派指导者的李陀在2001年又首次对先锋派文学提出质疑。叙事文学重新回到叙事,并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审美特性。
      刘老师的发言结束后,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了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杨彬副院长认为,当代文学的历史流变又自己演进的诡计。张路黎博士提出,目前在文学领域各种状态并存,文学形态多样化,例如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后现实主义文学等。吴道毅博士谈到,20世纪文学创作呈螺旋式、波浪式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先锋文学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走到了死胡同,文学重新回归传统。
      有同学提出希望能了解华裔法籍作家高行健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刘为钦老师和杨彬副院长分别介绍道,高行健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主要研究西方荒诞剧、主创话剧,80年代末旅居法国,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灵山》是其代表作。
      有同学则认为,中国主流文学(如陈忠实、贾平凹等人作品)的路线在学生群体中并不太受关注,而韩寒等作家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却比较流行。刘老师指出,年轻人应该对各类作品都有所接触,不要只读韩寒等作家的作品,这样才有助于文学修养的全面提高,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尤其是文学院的学生要打好文学基础,刘老师同时强调文学创作应回到叙事本身,这才是文学的主体。
      沙龙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之久,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二期

时    间:2007年5月31日   晚7:00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主   题:藏族文学“崛起”:现象及思考
学术导师:唐红梅 副教授
关 键 词:藏族文学    藏族文化  藏语藏族文学
      沙龙由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主持,出席的老师有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庆福教授、副院长杨彬教授、副院长向柏松教授以及刘为钦副教授。
      首先唐红梅副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唐老师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 为什么将藏族文学的“崛起”称为一种现象,二 这种现象存在哪些问题,三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第一部分,唐老师谈到,藏族作家在创作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学评论家们也将这种现象视为藏族文化热的一段序曲,藏族文学的“崛起”其实是文学创作、评论、各种媒体以及读者等因素相互交织的一种现象。接下来她揭示了这种现象当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这些“崛起”的作品实际上都只是用汉语创作的那一部分藏族文学作品,藏族文学还包括藏语藏族文学;其次,“崛起”一词给人突兀的感觉,仿佛是一夜之间突然发展起来,其实藏语藏族文学有其悠久的历史;第三,藏族文学“崛起”的提法容易让人忽视藏语藏族文学作品内部的区别,藏族地区有三大方言区,包括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巴地区,不同地区的语言、民风以及宗教都各不相同。而藏族作家群体在创作时也面临着困境,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母语――藏语和写作语言――汉语之间的矛盾、客居他乡和回归故地的矛盾以及作品的表现对象与接受对象之间的矛盾。唐老师指出,汉语藏族文学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目前需要的是更深入的思考。在谈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唐老师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首先,立足于文化身份,对“藏族文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详细解释其中每一个具体的部分;其次,从国际化进程和现代化建构的角度来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第三,用动态的民族文化身份来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进程。唐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留学考察经历和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娓娓道来,她精彩的发言激起了在场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兴趣。
      听取了唐老师的发言后,在场其他老师和同学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叶馆长谈到,藏族文学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西藏在人们心目中是神秘而无法割舍的。叶馆长认为无论用什么语言创作的反映藏族地区生活的作品都应该属于藏族文学,使用其他传播更广泛的语言创作藏族文学作品也有利于藏族文学的推广。藏族文学源远流长,如果能从世界的角度和眼光来创作,那么这样的作品视角必定更高远。
      杨彬副院长对获得矛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阿来及其代表作《尘埃落定》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一部可以走向世界的作品。她非常肯定阿来的文学创作发展套路,提出用最民族化的内容和最现代化的方法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杨老师结合《尘埃落定》中的主人公“傻子”,并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提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压力下碰撞和挣扎的过程。
      针对唐老师提出的藏语藏族文学作品及汉语文学作品的问题,有同学提出藏族文学本该用藏语来写作,然后再翻译成汉语,这样才能更贴切地反映藏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对此,唐老师解释道,作家创作作品也需要他者眼光。杨彬副院长认为汉语和藏语之间的差异正好形成一种张力,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更富有韵味。
      还有同学就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是否必须成为接受对象提出疑问,唐老师认为文学作品理应被其表现的对象所接受,如藏族文学作品就需要被藏族地区人们所接受,藏族作家需要身份的集体建构。杨彬副院长则认为藏族作家首先需要走出来,创作出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作品,引起整个社会对藏族文学的注意,这样才能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
      还有同学分别就藏族文学创作的主体以及其表现对象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也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阐述。沙龙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三期

时    间:2007年9月20日(周四)   晚7:00
地    点:图书馆新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和谐社会语境中的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导师:彭修银 首席教授
关 键 词:美学   和谐美学
     沙龙由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主持,参加本次沙龙的有文学院刘为钦副教授、唐红梅副教授、吴道毅副教授、李国华、张路黎等老师。
      彭修银教授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彭教授的发言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 当代美学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建设和谐美学应以中华民族的和谐传统为指导;三 和谐美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建构,还应体现出现代的和谐观和全球性的关怀。在第一部分,彭教授提出把握和谐美学观的几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形式的和谐,其次是内容的和谐,第三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的和谐。在第二部分,彭教授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以中华民族的和谐传统为基础。中华民族古老的、自生的 “和合”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那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思维。在最后一部分,彭教授重点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体现现代的和谐观,和谐美学要表达出对人类本质和全球性的终极关怀。彭教授认为,目前社会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了不和谐,但这些都只是阶段性的;和谐与矛盾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追求和谐精神并不回避矛盾与冲突,我们应该站在现代人的思维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古典的和谐是一种素朴的和谐统一,而我们现代人的和谐是求同存异,不断促进各种关系的平衡协调,在深刻对立的基础上重新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彭教授强调,建设和谐美学绝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建构,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全球性的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关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大自然,要打破以人为中心的错误观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彭教授精彩的发言博得了在场所有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叶馆长对彭教授的主题发言做了充分肯定,提出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谐精神深入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新时期和谐美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谐美学的建设要体现全球终极关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现场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和思考性的问题,如有同学提出中国目前的和谐美学思想多来源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这是不是一种复古;和谐观和美学观的外延问题、物质和谐与精神和谐的区别等等。对此,叶馆长指出今天建设和谐美学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思想文化的根源,国人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今天的建构并不是复古。彭教授说,今天建设和谐美学是在更高层次上用现代辩证的思维,建设更高层次的和谐,不是单纯的复古。
      文学院刘为钦、李国华老师对美学研究中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刘老师提出“美”与“美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必要区分开来。唐红梅、吴道毅、张路黎等老师也都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关于和谐美学的看法。彭教授指出和谐美学体现的是思维方式的和谐,人类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古到今的演变和发展:从古代素朴的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发展到现代的更高层次的辩证思维,美学研究是在审美观念形成的基础上展开的。
      现场老师和同学讨论非常踊跃,沙龙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之久,直至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

TOP